尼采哲学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2010-04-11 06:54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本体论尼采意志

周 莉

(合肥师范学院政法与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061)

尼采哲学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周 莉

(合肥师范学院政法与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061)

尼采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先驱,与其哲学的反本体论倾向有着必然的联系。尼采对本体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认为本体论的基本范畴“上帝”、“灵魂、“物”等实体和“存在”本质都是一种假设的、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因而都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世界根本不存在一个最终实体、最高本质或绝对原则,这个世界是不断生成着的世界,是权力意志的世界。

尼采;本体论;存在;生成;权力意志

尼采被视为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在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对本体论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破除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本体、本质、普遍以及绝对的迷信和追捧,促使人们去思考哲学未来发展的问题,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尼采哲学具有浓厚的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一、尼采对本体论的分析和批判

“本体论”(ontology)又称“存在论”,是希腊文“on”的复数形式“onta”与“logos”的合成词 ,意思是关于“是”或“存在”的学问。当人类开始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时候,就萌发了对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本体的沉思。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从形式到内容复杂多变,但是在对“世界是什么”这个形而上学最首要的问题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突出表现在:致力于探究世界的最高本质或最终实体,从而承认世界的绝对性和确定性。这种追求最终导致了“上帝”、“灵魂”、“物”等实体和“存在”这个哲学范畴,它们一起构成了本体论的最基本范畴。尼采对本体论的分析和批判首先表现在对这些最基本概念的否定和批判上。

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尼采把它归入不可知的领域。因为在尼采看来,作为经院哲学和近代形而上学的最高范畴——上帝,其实只是一种假设,它是我们“在解释某种自然现象时所导致的一项错误”[1]259。上帝归根结底是一种假设的存在,是人们基于宗教信仰而想象和捏造出来的原因,上帝的本质就是虚无,它和实在没有任何的关系。尼采进一步指出:“人在寻找一种原则,由此出发他便可以蔑视人了,——人构想了一个世界,目的是得以诽谤和玷污它。其实,人每次都向虚无伸出了双手并且把虚无解释为‘上帝’。”[2]493由此看来,人们之所以接受“上帝”这个概念,除了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也是出自于对权威的需要。他们把上帝当做无上的命令者和至高的权威来接受。当宗教的上帝信仰被揭穿为一个幻觉之后,习惯于仰仗上帝的人们于是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和缺乏感,因此在哲学的思考中就产生了相应的“上帝”这个实体,并且加以理论上的论证。这就是形而上学的“上帝”观念的来源,它来源于弱者的生命意志对权威和命令者的需要。但是在尼采看来,对于强者来说,上帝则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尼采认为“上帝死了”。

“灵魂”一词,在尼采看来同样也是基督教的观念。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肉体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知识,于是他们坚信梦境是真实可信的,进而形成了人的灵魂是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演变成了对灵魂的追捧和信仰。近代许多哲学家所提出的“自我”、“主体”等等,同灵魂原子主义一样,也都是以某种精神性的实体为前提的,其实质都是一种虚构。虽然“主体”、“自我”是虚构的,但它却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它得以广泛传播和长期存在的原因。尼采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假定自己和他人在时间中具有统一性,而且自己对自己的行动会负责任;而社会机构对不负责的行为的惩罚强化了对“主体”的信仰。因此,所谓的“灵魂”以及由此产生的“主体”、“自我”等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们与形而上学的真理没有任何关系,在形而上学本体论上没有真实性可言。

“物”这个实体,在尼采看来,不过是“主体”、“自我”的衍生物。“把对于自我——实体的信仰投射于万物——他藉此才创造了‘物’这个概念”[3]444。“物本身、物的概念仅是自我即原因的信念的反映罢了”[3]456。既然“主体”、“自我”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那么,“物”这个实体当然也是不存在的。尼采认为“物”只是一个关系概念,物本身就是它的一切性质,而它的所有性质都是一物作用于另一物所产生的,“假如我们不考虑一切关系、‘特征’、‘物’、‘活动’,那么剩下的也就没有物了”[2]278。也就是说,只有在物和物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物的性质及其存在。但是这些关系和特性都是人投射到世界上去的,是人按照自己控制环境和相互交往的需要主观规定的,所以物的关系、性质、结构都受制于主体的需要及其解释。“有人认为事物本身就该具有特性,撇开解释和主观不谈,这乃是彻头彻尾的无聊假说。因为此说的前提乃是,解释和主体的存在并不是基本的,而脱离了一切联系的事物仍不失为事物”。[2]278至于“自在的组织”、“自在的结构”等,更是荒谬的概念。尼采进一步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是在为我之物的意义上使用“物”这个词。“为我之物”和“实在所是之物”毫无共同之处,当然不具有任何本体论的意义。至此,尼采声称我们已经抛弃了物质性,也就抛弃了一切形式的“物”的本体论。

至于“存在”范畴,尼采认为它是“上帝”、“灵魂”、“物”这三个实体的核心,但它也是来源于“自我”实体的,是从“自我”概念中引申和派生出来的。所以,“存在”也是一个空洞的虚构,没有任何的真实性。它归根结底是理性的谬误、哲学家的想象,人们应当从形而上学本体论中予以废除。可是,由于万物有灵论的思维模式固定于语法之中,它至今仍被普遍的采用。在尼采看来,“存在”这个范畴表明了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持续的、具有同一性的统一体,但这个统一体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变化的世界,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就呈现出不同的方面,而每一视角又都有与其相反的视角与之相抗衡。所以,由这些不同的方面构成的总和是不协调的、非同一的,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统一体,作为统一体的“存在”当然是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

由此可见,所谓“上帝”、“灵魂 、“物”等实体 和“存在”这个范畴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假设和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所以它们都是非实在的,是和实在没有任何关系的虚无。尼采曾自豪的说过:“‘上帝’、‘灵魂’、‘拯救、‘彼岸’,这些东西都属于概念,我可没有为他们浪费过时间。”[2]22在此基础上,尼采进一步指出,世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最终实体、最高本质或绝对原则,世界的真相不是静止的、确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不确定的活动、过程、冲动,是一种永恒的无确定性可循的流变。而且这种流变是周而复始的,呈循环往复状态,是永恒的轮回。从这个意义上看来,任何具有确定性、统一性、不变化、静止的实体都不能够成为世界的本体,否则便不能解释不变化、静止的实体何以能够形成永恒流动的世界。于是尼采大声宣布,上帝、灵魂、物等实体都不足以成为世界的本体。至此,尼采自认为消解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实体硬核。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世界是生成的”这一具有后现代主义哲学倾向的新思想。

二、尼采的“世界是生成的”新思想

尼采是从与“存在”相对应的“生成”来理解世界的。“生成”是尼采世界观念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这个世界就是不断生成着的世界,一切都是生成。那么,这个世界为什么是没有开端、又没有终点的生成呢?这就涉及到尼采所谓 的“往昔无限”的理论内容。尼采认为,过去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没有止境,这表明生成不可能有一个开端或起点,既然生成还没有开始,那么它当然不可能是一个已经形成的现实的事物。其实,说生成不是一个已经生成的事物就等于说它也无法最终定型,也就是说生成也不可能有一个最后的终点,它永远处在不断的形成过程中。事实上,事物总是处于尚未形成的状态,如果它能够生成的话,它早就已经成为它所生成的东西了。换句话来说,由于往昔是无限的,如果生成有一个最终的形成阶段的话,那么它早就应该到达这一阶段了。实际上,说生成如果有一个最终的形成阶段,那么它早已达到这一阶段,就等于说生成如果有一个开始的阶段那么它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初始阶段是一样的。如果生成最终可以变成某种东西,为什么它不在很久以前就变成这个东西呢?如果它是已经形成的某种东西,那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尼采认为,如果宇宙可以恒久不变,如果在它整个的进程中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存在”时刻,那么它将切断与生成的任何关系,那么我们将再也无法思考或观察任何一种形式的生成。因此“更确切地说,人们根本不应允许有任何存在物在场——因为,有了存在物,生成就失去了价值,并且马上成了无意义和多余”[4]433。由此可见,尼采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生成,所谓的“存在”是不可能存在的。由此可见,生成和永恒回归是尼采哲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尼采强调从生成的观点来理解世界,但这并不等于他完全否认了存在。尼采批判和否定的是和“生成’相对应的传统形而上学所宣扬的“存在”。事实上,尼采本人坚信生成本身的存在。他虽然从根本上否定了世界的运动存在着一个最终的目的状态,但是又肯定了“生命在生成内部的相对持存”。让我们再次回到尼采的“往昔无限”理论。尼采认为,时间的隧道是由无限多个具有连续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构成的,那么往昔如何在时间中得以形成?此刻又如何能够在时间中消逝?在尼采看来,流逝的时间如果不同时既是已经过去的,又是现在的和即将到来的,它将永远不会消逝。如果此刻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流逝,而是等候着另一个此刻的降临来迫使自己消逝,那么通常意义上的过去将永远无法在时间的隧道中形成,而且这一此刻也不会消逝。所以,一个时刻为了能让其他的时刻消逝,必须同时既是现在和过去的,也是现在和将来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刻必须同时与过去和将来共同存在。既然每一时刻都同时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那么这个时刻和自身作为现在、过去与将来的综合性关系奠定了它与时间中其他时刻的关系基础。这就是尼采所说的“生成内部的相对持存”。事实上,时间在任何一个具体时刻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如果没有单个时刻的“相对存在”,我们就无法认识具体的个别事物;相反,如果没有时间的生成和流逝,我们就无法去把握和认识作为整体的世界。于是尼采进一步指出:生成与存在并非截然不同,也不是完全对立的。生成中有存在,存在中有生成,生成是绝对的,存在是相对的,任何一个时刻只要肯定了自身的生成和流逝也就肯定了自身的存在,即:“生成之在”。因此,世界是一个综合,即生成与在生成中得到肯定的存在的综合。当然作为传统形而上学反叛者面目出现的尼采,自然反对传统的本体论,但是尼采所反对的存在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存在,即传统形而上学所主张的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实体的存在。既然世界的真相是没有确定性可循的变动不居的生成过程,那么作为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绝对的实体又如何能够成为世界的本体呢?在如何理解这一观点上,尼采突出的是生成的观点。于是尼采取消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最终实体、最高本质、绝对原则的合法存在,却又以生成的观点表述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思考——权力意志隆重出场了。

尼采是在诠释“世界是生成的”这一观点时而找到权力意志的。权力意志是尼采对生成的根源、动力的一种解释。历来传统的形而上学都设置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并把它作为世界运动的终极原因和支配万物的最终目的,以此贬低“生成”的价值。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则肯定了“生成”的价值。让我们来看看尼采对世界的具体描述:“世界就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力量,无始无终,一种常住不变的力量,它不变大变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或各种力量浪潮的汇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像自身吞吐翻腾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永远在迥流,以千万年为期的迥流,以各种形态潮汐相间,从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近的、最硬的、最冷的涌向灼热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从丰盈返回到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和谐的快乐,在这种万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自我肯定、自我祝福,作为必然永恒回归的东西,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值疲劳的交易。”[5]7可以看出,尼采认为世界是一个永远在流转易形的、变动不居的世界,“一切过去,一切还来,永远转着存在的轮子。一切凋谢,一切变化,永远流着存在的年光”[6]220。这个世界是无始无终的,作为世界无处不在的力变幻不息,永恒地复归。“——这是权利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你们自身也是权利意志——此外一切皆无!”[4]701

尼采是从身体的角度来理解权力意志的。权力意志 ,德文为“Der Wille zur macht”,英文译为“the w ill to power”。在此,权力意志应被理解为力与力的关系。尼采的权力意志既处于他哲学的中心,也处于身体的中心。尼采认为任何事物都被各种各样的力所占有、控制,每一种力都与其他的力相互联系,它要么支配其他的力,要么被其他的力所支配。界定身体的正是这种支配力与被支配力之间的关系。在身体中,低等的被支配力不会因为服从或被高等的支配力支配而与后者没有了区别;相反,服从是被支配力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它与权力息息相关。当然,低等的被支配力也绝不会因为服从高等的支配力而让出自己所拥有的权力。而处于优势的支配力则是要主动地追求权力,侵吞、占有、征服和支配是它的基本特征。如此一来,共处于身体中的支配力与被支配力一直在不断地相互对抗、相互斗争,服从和支配就成了斗争的主要形式。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包容性的差异关系,它包含着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力:处于统治地位的支配力和处于服从地位的被支配力。权力不应该从一元和单向的角度来判定,也不应该从压抑的维度来考察。在尼采这里,权力并不意味着监禁、压迫、否定和阻拦,也不意味着控制、占有和支配。权力其实是两面性的,它是事物之间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式的一种称谓,它指涉着力与力之间的能动关系。当尼采说世界就是权力意志时,“他使我们的注意力离开物质、主体、事物而将这种注意力转向这些物质间的关系”[7]179。因此,在尼采看来,世界就是差异的、多元的、能动的、支配的和反动的各种各样的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力之间的相互缠绕和斗争。而支配力和被支配力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和绝对的差异,因而可以断定,权力意志并非铁板一块,它更不是稳定的和呆滞的;相反,它是一个变易、流动、生成、竞赛的戏剧。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不断地变易、生成着的舞台。据此,尼采认为生成既不是向着一个终极目的的运动,也不是完全没有性质的变化,而是(借用海德格尔之语)作为存在者的基本性质的权力意志自我支配的运动。具体地说,可以把生成理解为无数权力中心寻求增加其力量的运动以及其间力量关系的不断确定。“一切现象,一切运动,一切发展生成,都是在确定程度和力的比例的关系,是斗争……。”[4]260把生成理解为权力意志的运动,也就是把生成理解为力量关系的确立,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这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权力意志的提出源自于其生成的观点。

总之,否定世界的本体性,否定最终实体、最高本质、绝对原则的存在,是当代西方反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尼采哲学的反本体论倾向导致了后现代哲学家也认为世界是不断生成的,不可能存在一个确定不变的静态的永恒实体,进一步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1] 尼采.尼采文集·悲剧的诞生[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 尼采.尼采文集——偶像的黄昏[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4] 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 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 尼采.苏鲁支语录[M].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 薛晓源,金惠敏.尼采的幽灵[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Post-modern ist Influence of Anti-on tology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ZHOU Li(Department of M anagement and Political Science,Hefei N orm al University,Hefei 230001,China)

Nietzsch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p recursor of post-modernist philosophy,w hich is related w ith his inclination of philosophical anti-ontology.Nietzsche made a tho rough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n ontology,thinking that the basic concep ts of ontology such as“God”,“Soul”and“Material”and the nature of“existence”are all assumed and imaginary existence,w hich are rooted in the human’s mental m isunderstanding and misinterp retation about natural phenomenon,but actually they are non-existent.Based on it,he maintained there is never the final entity,sup reme nature or absolute p rincip le in thisworld.Theworld is the one w hich is constantly generative,the one of w ill and power.

Nietzsche;existence;generation;w ill and pow er

B516.47

A

1674-2273(2010)05-0026-04

2010-06-16

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2006jqw121)

周莉(1977-),女,安徽淮北人,合肥师范学院政法与管理系讲师,哲学硕士。

(责任编辑 陶有浩)

猜你喜欢
本体论尼采意志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