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管理的伦理基础

2010-04-05 21:07周志文董秀丽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13期
关键词:人性管理者共同体

● 周志文 董秀丽

论学校管理的伦理基础

● 周志文 董秀丽

学校管理和伦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中伦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共同体必须是伦理共同体,学校管理以人性假设为价值前提,学校管理依赖伦理规范和准则,学校管理离不开伦理评价标准,所以伦理是学校管理的题中之义,学校管理在许多方面离不开伦理的基础地位和培育作用。

学校管理;伦理共同体;人性假设;伦理规范;伦理评价

众所周知,学校是管理者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三类基本人员组成,学校管理是管理者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是一个“人—人—人”的系统过程,其本质当然是对人的管理,而且学校管理具有不同于其它管理的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学校管理的最终产品和终级培养目标是人,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待人的问题,而如何对待人本质上就是一个伦理问题、善恶问题。所以学校管理内在的蕴涵着丰富的伦理精神、伦理观念、伦理因素和伦理评判标准等,可以说伦理是学校管理的题中之义,学校管理在许多方面离不开伦理的基础地位和培育作用。

一、学校应该是伦理共同体

学校作为一种履行特殊社会功能和文化使命的组织,其人文本性应该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同辈的共同体、关怀的共同体、全纳的共同体、探究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1]可是,现实的学校组织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已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活动,缺失伦理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对民主、公正、善行的追求,这种不关注价值伦理的学校“管理主义”,必将遭到批判。学校管理只有依赖伦理共同体,才不会偏离育人目标,才不会丧失自身的人文使命,管理者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实行以德治校,创建学校共同体,形成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指引学校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正如张新平教授所言:“教育管理是一个深深地渗透着价值伦理的事业,……在种种彼此冲突的价值中做出选择,并在种种矛盾的利益权衡中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是教育管理人员与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机关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二、学校管理以人性假设为价值前提

人性,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特有的本质规定性。管理在本质上是人对人的管理。因此,对人性的认识就成为管理认识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所谓人性假设,是人们对于人的本质特征和共有的行为模式的设定。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认为,有关人性的设定对于决定管理结构和模式是极为重要的,他在《企业的人性面》中说过,“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次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以及人性行为的假设。”[3]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史上曾出现过四种主要的人性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到“自我实现型人”再到“复杂人”。从这四种人性假设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体现管理与伦理的相互融合,是管理发展的历史趋势。所以以培育人为终极目的的学校管理,首先要对组织中的人作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事实上的首要因素和本质要素。要正确认识人,尽可能了解人的需要、情感和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这就是目前人们普遍呼吁提倡的人本管理。而“伦理学”应该是研究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生完善之规律性的一门学问。[4]它把人奉为世界最高价值,确立了人在世界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它把人连同使人得到肯定和丰富的人的需要,作为各种价值中的“目的价值”或者是“终极价值”。“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在个人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解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它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及交往活动提供必要的秩序,提供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自我完善的方式。”[5]所以学校管理把以人性完善做为终极目的的伦理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出发点,必然有利于端正管理者的办学理念,有利于协调管理者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人才。

三、学校管理依赖伦理规范和准则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他指出许多学校权威人士把协调当作主管人员的一个独立职能。然而,把它当作管理的本质看来更为准确,因为使个人的努力与所要取得的具体目标协调一致是管理的目的。[6]学校管理是一个主要由管理者、被管理者、受教育者组成的“人—人—人”的系统,其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此外学校管理与政府、社区、家长等相关利益集团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要想有效地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就必须使学校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协调、学校要求与利益相关者要求相协调,协调的实质是利益相关者的调整,而如何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离不开诸如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及公正、平等、民主、人道等伦理规范和准则的指导,因为这些伦理规范和准则是千百年来实践形成的,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许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而且伦理本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组成的规范体系。与政治、法律相比,伦理的规范本质更明显、更突出,这些“行为规范不是单一的个别的要求,而是包括原则、准则、戒律、标准等多层次多方面要求在内的规范体系,是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规范之网,将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7]伦理因此具有规范制约人的行为的管理价值作用,符合这种规范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赞扬和鼓励,违背这种规范的行为,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制止,从而约束调节人们的活动。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它迫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必须遵循一些社会共识的伦理规范和准则,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从而高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一旦这些伦理规范和准则内化为他们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它对学校管理的作用将会更深刻和有力。

四、学校管理离不开伦理评价标准

如前所述,学校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管理的最明显特征在于学校管理的最终产品和终级培养目标是人,这就涉及如何对待人的问题,而如何对待人本质上就是一个伦理问题、善恶问题。而学校管理过程是管理者为实现以育人为中心的预期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职能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客观程序。学校管理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区别就在于学校管理过程是对培养人的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在这个培养人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工作是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具有个体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潜在性、艰苦性、情感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尊重、关心、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而对于学校的“产品”——受教育者而言,他们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学校管理者的任务在于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益于社会的人。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从实际出发所确定的管理活动的结果及其评价标准。[8]由于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目标的育人性及学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伦理性。所以,学校管理目标的评价标准不同于其它商品管理,不能凭借销量、利润、股息增殖等来衡量,而且因为教育周期的长期性,学校管理目标的评价必须是长期的,按照英国标准协会(BSI)的界说,教育的产品是“指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知识、理解力和个人身心发展的不断提高”,而这是否提高的标准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评判。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学校过程中,应重视伦理对学校管理的基础地位和培育作用,为此,学校管理者应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将伦理道德规范融入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构建学校组织共享价值观与共同愿景,建立民主参与式的管理体制,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修炼以及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8~89.

[2]张新平.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4,(3).

[3]袁小平.中小学管理的应然追求:学校管理与伦理融合[J].教育与管理,2003,(12).

[4]王小锡,郭广银.伦理学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5.

[5]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3.

[6][美]哈罗德·孔茨,西奈尔·奥康奈.中国人民工业大学经济系译.管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83.

[7]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0.

[8]张来.北京教育学院组编.普通学校管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150.

周志文/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董秀丽/山东日照广播电视大学教师

(责任编辑:刘延梅)

猜你喜欢
人性管理者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