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笔者诚谢上海交通大学《当代外语研究》提供这一难得的机会,担任马丁(James R. Martin)语言学研究专辑的栏目主持人。相信专辑的出版将为我国语言学界进一步了解马丁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专辑以“语境中超越小句的文本建模”为题,旨在体现马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文本(text)——我国功能语言学界多用“语篇”——一直以来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不过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小句层面的文本(包括clause complex即小句复合体)。马丁的研究从小句文本上升到受语境制约的超越小句的文本,研究本身体现了创新和发展。
在这一专辑中,我们组织了9篇论文,除马丁教授外,还有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朱永生教授,同济大学张德禄教授,厦门大学杨信彰教授,以及我国功能学界的后起之秀,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彭宣维教授等。
文章涉及马丁研究的主要领域,如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文类(genre)研究、文域(register)研究、话语分析和语篇语义研究、语言教育研究等。此外,还收录了一篇与马丁评价理论有关的关于汉语的介入和级差的研究。
马丁著述等身与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淡定的心态有直接关系。他从大学时代起,就与语言学(更确切地说,是功能语言学和语篇语义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乐此不疲。1968年,他考入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在格伦顿学院学习。他从时任英语系主任Michael Gregory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Halliday的语言学理论,并也同时深深地受Gregory的文域理论的影响。自1980年代开始,他在悉尼大学语言学系给硕士研究生开设“文类与文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Halliday的文类和文域思想和Gregory的文域思想相结合,最终发展成为自己的文类理论(参见马丁的文章,以及Martin & Rose 2008;Christie & Martin 1997)。1973至1974年入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攻读硕士学位,师从Henry Allen Gleason,Jr.。1974年9月,他带着满腔热情和对系统功能语法的憧憬,远渡重洋,从加拿大到英国,在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拜Halliday为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他对系统功能语法的深度研究。他花了一年(1975-1976)时间在多伦多跟随Gleason做研究工作。Gleason的语篇分析理论对他有很大启发,致使他后来把Halliday的以语法为基础的小句语义学上升到了超越小句的大语篇语义学。1977年元月他到悉尼大学语言学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次年任该系教师。1979年获博士学位。至今,他已在悉尼大学度过了长达30多年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①
悉尼大学语言学系由著名语言学家M. A. K. Halliday教授创建于1975年。当时的主要成员除Halliday外,还有Charles Taylor博士,Barbara Horvath博士,Peter Fries博士以及马丁等。系统功能语法是该系的主打专业,语言学系成了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中心。在那里,马丁以“文类”为基础创立了文本理论,发展了系统功能语法。1988年Halliday卸任后,由形式语言学家William Foley教授担任系主任。之后,原有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者陆续离开了语言学系。但是,马丁坚守阵地,力主系统功能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坚持至今。马丁30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和教授系统功能语言学,创立了语言评价理论、积极性话语分析理论和大语篇分析框架,培养了Eija Ventola,Frances Christie,Theo van Leeuwen,L. Unsworth,Rick Iedema,Peter White,David Rose,Diana Slade等44位博士,其中有8位己晋升为教授②。鉴于他对语言学的突出贡献,1998年被选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并于2003年获澳大利亚“世纪”奖章。
马丁教授在功能语言学多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绩,获得了诸多荣誉,得到了学界认可。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R. Hasan教授戏称马丁是Halliday的“儿子”。胡壮麟教授(2010)认为马丁“是一个勇于变革和进行创新思维的学者”。朱永生(2010)教授认为马丁“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彭宣维教授(2010)认为,马丁“对韩礼德语言学思想不仅有继承,更有重要发展”。
马丁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堪称吾辈之楷模。总结他的研究历程,我们发现,他一直强调和遵循的一个原则是,继承、交叉和互补。继承是评判地继承,指在深度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批判地吸收前人理论的精华,结合实际,指导自己的研究。比如,马丁创立的语言评价理论中,除继承了Halliday的人际意义思想外,还继承了Bahktin的对话理论、言语文类(speech genre)理论等。交叉不仅包括理论的交叉,还包括方法的交叉。比如,马丁的语篇语义学研究不仅采用了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还借助了分类学、形态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更借助了拓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语言的意义研究更全面更系统化。互补主要是指后人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前人研究成果没有的、或是对前人研究成果中不尽人意的进行完善,这样,后人的成果补充了前人的成果,从而形成互补。马丁在研究中一直强调evolution,而不赞成revolution。Revolution意味着“破”与“立”。但问题是对传统的彻底“破”,一是做不到,二是即便做到了,“立”则无本无源,结果也必定是短命的。Evolution注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马丁的许多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评价理论(与Halliday的小句人际意义研究形成互补)、语篇格律(与Halliday的主位理论形成互补)、积极性话语分析(与批评性话语分析形成互补)、文类理论(与Halliday的文域理论形成互补)等。
时值笔者撰文的当儿,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标题为“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爆出中国“论文抄袭率31%”的猛料(见《文汇报》2010.09.16第1版)。在当下物欲横流、学术不端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形下,马丁对学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何做到对学术执着地追求和心态上的淡定、以及学术上的传承和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学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附注:
① 马丁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和时间节点基于马丁2010年9月19日发给本文作者的电子邮件整理而成。
② 该数据截止于2010年9月。
Christie, F. & J. R. Martin (eds.). 1997.GenreandInstitutions:SocialProcessinWorkplaceandSchool[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Martin, J. R. & D. Rose. 2008.GenreRelations:Mappingculture[M]. London: Equinox.
胡壮麟.2010.《马丁文集》(第1卷)“总序”.王振华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彭宣维.2010.《马丁文集》(第1卷)“导读”.王振华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朱永生.2010.《马丁文集》(第6卷)“导读”.王振华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