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山
让学生诗彩飞扬
■魏松山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古诗的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力。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想象的最佳时期,由于他们对生活及周围的事物善于猎奇,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学习时常怀纯真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儿童更容易表现出兴趣盎然、浮想联翩、熟诵如歌的情态。诗词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读诗传情,品诗悟情,更要让学生畅游在诗的王国,诗彩飞扬,甚至用诗语“写我心”。在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诗彩飞扬,我们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洋思”经验,作了一些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诵读的阶段目标中,课标规定了小学生必须熟背优秀诗文160篇的阅读量。这些诗文雄居阅读篇目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读”占鳌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与文本对话,与历史文化对接;让学生在读中传情,张扬个性。
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石灰作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教学时,首先应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激起学生学诗诵诗的欲望。然后要引导学生学读练诵,读通诗句。教学流程可设计为: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这环节应让学生自由地读,借助字典正音识字,发挥学生的自学才能。同时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经历和认知水平,读通诗句,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误读不错读,口吟心诵,感知语言文字的精确与美。
2.反复诵读,读准节奏。这里可采用教师先范读、再引读,学生轮读的方法进行。学生轮读则在同桌或小组间进行。通过练读,把诗人藏在诗句中的物化形象“淘”出来。
3.多形式诵读,体会诗句韵律美。这部分读,要求教师当好主导,学生当好主角。方法上,可组织学生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组分句读,全班齐读,全班背读等。如1、2句诗指导学生读出厚重低沉之音,3、4句则指导学生读出激昂有力之韵。
4.有感情地读,读出个人独特的感受和悟解。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真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诗感,读出诗情,做到读者入情入境,听者才动容就动心,这也是古诗教学落实诵读的高层次目标和境界。
教学古诗词,不仅要重视诵读,做到读中传情,更要重视品诗嚼诗,学会赏析。熟读成诵只是浅层面的目标,而品诗悟情则是深层次的目标。任何一首诗中蕴含的情,通过“品”才能理解诗人情寄何物,情系何处。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图画、电教媒体或生动的描述和精当的启示等方法,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借助对词句的推敲和对诗人历史现状的探微,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词的意蕴,同时,还要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增长知识,陶冶诗情,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著名的借景抒情诗。教学中要想品悟诗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浓情怀,就必须在引导学生“品”、指点学生“析”上下功夫。
1.推敲词语,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如读“三万里”、“五千仞”时,学生知道诗人是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黄河之气势,华山之伟壮。品“入”、“上”这一对仗的动词,学生也能从中领略山、河之虎虎生气,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到森严阔大、雄伟壮观的意境中。讨论“遗民”时,学生可看诗后的注释,即:“遗留下来的人民”,但是这还不准确,还不完全。结合时代背景,要引导学生品出这里的“遗”,更有“遗忘”、“遗弃”的意思。再品析“又一年”,说明了什么?“又”字说明年复一年的期盼,等来的只是失望,空望,无望!通过对以上词语的推敲,可以促进学生尽快在形象感知中进入诗的意境,为进一步学习诗句、领悟诗情奠定情感基础,学生也在品词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达到预设的课堂学习效果。
2.品嚼诗句,让学生在体察想象中悟情。推敲词语,理解诗意,是进一步体察诗句蕴意、感悟诗情的关键步骤。教学古诗词,就是要读词明义,析句悟情,从而挖掘诗词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古诗词中,大多语言精炼,词语精妙,意与境完美统一,构成了和谐的整体,因此,品嚼诗句,妙悟诗情,是实现古诗教学与历史文化对接、碰撞的有效方法,也是与作者通情、融情的重要步骤。
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前两行诗的赏析中,诗人似乎在为壮丽的河山骄傲自豪,这里,教师要运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悟清作者并非单纯写景,并联系历史体察诗意,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多向感受“国破山河在”的那种别样的痛:奔腾的黄河已成金兵的饮马之槽,它奔流入海,是在向大海悲泣;高耸的华山也成金兵的牧马之地,它直插云霄,是向苍天哭诉啊。通过品悟,让学生知道两行诗看似写景,却寓悲凉、伤感、痛楚之情于景,也让学生梦游宋朝,情通古人,掀起情感的波澜,感受诗句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教学实践证明,古诗教学必须把握文本,飞跨历史时空,深钻诗人的情感因素,架起课本资源与历史背景的桥梁,连接学生心灵与诗人情感的纽带,与诗人同呼吸,共感受,这样的古诗教学才会充满光彩!
一位哲人曾说:“天真的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这话确实有道理。有时他们会用多情猎奇的目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并移情于物;有时他们会用稚嫩的口齿说出颇有韵味的话语,触发诗情。儿童是喜欢诗的,他们对生活现象有着各自的独特感受,也喜欢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语言描述来表达,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开发学生这一学习资源,引发学生咏物吟诗,激情写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叩开他们探寻诗词宝库的大门。
1.体验生活,蕴育诗情。生活是诗的源泉,是写诗的核心。指导学生写诗要从体验生活开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熟识的现象、熟悉的场景进行自主观察,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激发诗兴,蕴育诗情。
一节创作课上,我问学生:夏夜繁星满天,低空夜萤飞游,请根据你们的观察和体验,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有学生说:“夏夜满天飞萤火,田野处处星儿落。”有学生说:“萤虫真快活,飞上天空追星哥。”多好的诗情诗语啊!学生已从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获得了诗的意象,自然地触发了诗情,无疑,这一情境为学生写诗奠定了基础。
2.抓住生成资源,积淀诗语。在教学古诗中,有的诗所描绘的情景与现代人的生活情景不大一样,学生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往往联系现实的生活情景,创造性地提升自己的感悟,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时,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加以引导利用,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感受诗情,积淀诗语。
《所见》一诗中,“牧童骑黄牛”的景象在现实生活实难见到,教学时,有个顽皮的学生说:“老师,我们不放牛,也不骑牛,我们只骑普及的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单车(自行车)。”我随即抓住这一生成的精彩追问:“你们爱在什么地方骑车?”“我们在有林荫的公路上骑车!”“你能用诗的语言说说吗?”学生思考片刻,即脱口而出:“顽童骑单车,歌声振林荫。”我又问:“公路上骑车多不安全啊,偶然遇上汽车来来往往,你一时下不了自行车,怎么办?”谁知学生对答道:“我可以不下车,一手抱住路边的树,一手把住自行车定在树旁!”只有亲身的体验,才有如此机灵的对策,我启发学生:“能不能也用诗的语言说一说?”学生又思考一会儿说:“偶遇车来往,定车靠树身。”这位学生的诗语虽然浅显,用词还需锤炼,但已激荡着诗情,展露着诗的光彩。
3.提供情境,即兴作诗。儿童写诗,应以童诗为主,反映他们的童趣童真。教师要善于提供可供儿童作诗的意境,丰富、深化、升华儿童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激起他们写诗的兴趣,促成他们形成“诗思”,做到读诗悟理,背诗积累,写诗抒情,培养他们弘扬诗韵,创作童诗的能力。
一次课上,我创情导入:“秋天来了,请小朋友走进秋野,寻找大自然的美。”随即用课件提供多幅秋景画面,给学生提供初步的视觉印象,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一幅秋色图,用诗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动起来了,体会也真切起来了,语言也活跃起来了。一位学生在《秋风》中写道:
秋风哗哗,像个魔术家。
他吹遍原野,吹到山洼。
吹黄了稻谷,吹白了棉花。
吹乐了农民的笑脸,
也吹开了丰收的话匣!
显然,这位学生已把生活中熟知的事物,通过内心的体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升华为诗的语言,达到了感悟力、表达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步发展,也达到了发展诗语和飞扬诗彩的完美统一。
诗词是文章表现的独特文体,儿童是喜欢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诗彩飞扬!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金银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