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0-04-04 14:20陈少彦
成才 2010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语感诗词

■陈少彦

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陈少彦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诵读能力写进了新课程标准,必将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实现这个目标。根据个人教学实践,我觉得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诵读感悟形式美

古诗词诵读教学,需要教师的审美参与。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入手,敏锐地感知诗词的色彩、音韵、结构、节奏等形式因素的能力。语文教师常常通过对色彩的感知来把握作家的情感,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运用月光的冷色调烘托琵琶女弹奏的艺术效果及听众的如痴如醉。其次,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还表现在善于以丰富的想像力把静止的、零散的文字转化为鲜明的感性形象。

古典诗词诵读教学中,审美观照活动的对象是诗词语言之美,语文教师应把握诗词语言的形式、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含蓄、蕴藉和幽远。审美观照活动是一种动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调动审美心理的各种因素,使人得到净化、陶冶。审美创造活动是通过审美形式的创造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传达和审美精神的表现活动。它是一种比审美观照活动更高级的审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演讲辩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也可以借助其它手段(如音乐中的节奏、绘画中的“空白”等)用在诗词诵读教学中。

二、诵读激发联想和想像

联想和想像是理解、欣赏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途径。“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诗人只有通过想像,才能把自己的感受、印象、图景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意象,才能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概括,熔铸成生动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具体形象。

通常情况下,粗读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当读者仔细品味诗句,带点想像和联想去读,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中的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给学生进行诵读指导的时候,可以采用边释词边读边体会的方式进行。迟日,即春日,要有春风拂面的舒适感。读的时候二字相随,不可分割。江山,广阔斑斓,“江”字高行,“山”字再稍高,稍长。丽,由高而降,始终保持亮色,清新而不轻飘。春风,前已有春意,重点在“风”字,由弱渐强,稍扬,稍长,有“遍吹”的感受。花草香,“花草”二字随春而至,通俗易懂,有“满眼”的感受,关键是“香”字,轻出口,缓归音,似浸入心脾,稍高而较重。除了从字词上做出指导,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诗句的整体结构着手进行体会:本诗前两句粗写,后两句细描,相映成趣,令人感到生机勃勃,动静和谐。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既有“点”的把握又有“面”的感知,“读好”就不是难事了。

三、诵读加强情感体验

诗歌中常常借景抒情、以景传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枝一叶总关情”,景物的出现总是伴随诗人复杂的心绪。根据景物描写选择诵读的语气语调,能够达到动人的效果。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诵读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创作背景: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年轻时没有得到进仕的机会,后来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但是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奔走在江淮之间,而此诗就是他在旅途中所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情的景物,如“泊烟”、“日暮”、“野旷”、“低树”、“清江”、“月”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旅途中的孤寂情怀,整个愁绪跃然纸上。根据背景和景物,诵读这首诗就应该处理为低缓的语调,为听众描绘出优美寂静的画面,传达诗人寂寞孤独的感情。

诵读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要。诵读《触龙说赵太后》,我们能看到一位心系国家社稷的老臣形象;诵读《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能感受到孟子的一颗仁爱之心;诵读《离骚》,我们慨叹于屈原的忧国忧民;诵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敬仰陶渊明的厌恶官场,心归田园;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爱慕李白的蔑视权贵、心向自由;诵读《六国论》,我们体悟苏洵忧患北宋的切切之情……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将自己的体会、情感与诗文作品相融合,被作品所感染,被作者的情感所征服,心潮起伏,情随文走,心为情动。

四、诵读形成文言语感

“语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言语主体对语言对象的一种直觉,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能使人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学习古诗文,创设一个活的语境,增强语感,对古诗文学习有重大作用。

作为书面语体的古诗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心想口诵耳听,琅琅书声构筑起相应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一个人读,十几个人读,几十个人读,每天都读上一段时间,熟读背诵多篇古文,日积月累,许多词、句、篇都积淀在头脑之中,文言语感也就日渐增强,语感增强了,文言的学习也自然轻松自如了。

如晏殊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此词抒写了游园惜春及相思怀人之情,通篇散发出淡淡的愁绪,给人孤寂无奈之感。因此,全词上下两片,分为两个句群,基调深沉含蓄。但是诵读这一词牌的最大难点在节奏的把握上:上下两片各三句,每句七字。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读完每一片的第三句时,往往会有一种没有完结的感觉,所以需要通过节奏和语速的控制来改变这种感觉。可采取这样的办法:每一片的前两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上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下片)语流连贯一点,第三句“夕阳西下几时回”(上片),“小园香径独徘徊”(下片)的语速放慢,并根据语意适当安排停顿,这样可以平衡前两句与第三句的分量,完成节奏的调控。最后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径”处于语句的高点,读的时候应延长字音时值、重读并停顿;“独徘徊”三字顺语势渐落,语速放慢,读出惋惜、欣慰和怅惘之感。诵读,需要指导,但无论是格律诗、古体诗还是词,在诵读的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处理上都不可能提示很具体。如何诵读,应该根据具体的诵读对象确定诵读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揣摩,自己领悟,找到恰当的表达方法,培养文言语感。

语感是以直觉思维为基础的在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声音、形态、含义、情味以及逻辑层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锐的感受领悟能力,具有快速性、深刻性和技能性。一方面,语感属于直觉,是一种下意识、不自觉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反复训练、实践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语感虽然是直觉思维,但是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带有理性的直觉性。古人强调“悟”和“化”,“悟”就是对诗文的理解感悟,“化”即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朱熹曾说:“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些都说明诵读对于培养语感的重要。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交际能力,而语感在这当中居于核心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母语交际能力的实质就是培养语感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十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语感诗词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