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文
语文教学“切入点”设计例谈
■朱清文
如何上好语文课,是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设计方法多种多样,精心选择最佳教学切入点,不失为有效方法之一。
所谓选择教学切入点,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等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由此深入课文全篇,以达到对课文深透理解的一种教学设计艺术。如何选择教学切入点,在具体教学中可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抓住课文组织材料的线索进行教学设计,用这条线索把一系列教学内容串连起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富有整体感。如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抓住“背影”这一内在的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在初读课文明确全文共有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之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四次写背影,哪一次写得最详细?其作用何在?”经讨论明确:课文详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用一连串动词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刻画了父亲年纪大、体肥胖、穿棉袍、蹒跚地过铁路、艰难地攀爬月台的背影,突出地表现了父亲虽老境颓唐心情抑郁仍怜惜疼爱儿子的深切感情。接着可进一步探讨:“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有什么联系?”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开头写背影,是作者思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是作者望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是作者找背影;结尾处写背影,是作者头脑中再现背影。四次写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挚感情。“背影”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至此,可再进一步探讨“背影”在全文组织材料上的作用等问题。可见,抓住“背影”这一线索设计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寻找或提炼最能表现全文主旨或特点的关键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全篇课文的教学。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文中共有四次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教读这篇课文,就可抓住“不平凡”这三个字,提出如下问题:白杨树为什么是不平凡的?课文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师生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一是生长的环境不平凡——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西北高原的“单调”又反衬了白杨树的“傲然耸立”。二是白杨树的形象不平凡——作者从“干”、“枝”、“叶”三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白杨树“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的特征。三是白杨树的精神品质不平凡——作者由树及人,突出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不平凡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样,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教学主线鲜明,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眼是诗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和集中,把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它透露出诗文的精神,是诗文最敏感的“中枢神经”。抓住了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开头一段写道:“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里,“温晴”就是全篇之“眼”。教读这篇课文,教师可抓住文眼提出如下问题:文章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济南的冬天具有“温晴”的特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让学生经过讨论明确这一特点。
文章开篇通过和北京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地区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温晴”特点。接下来,文章绘山景、描水色,都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将“整个济南围了个圈”以及济南人“温暖”的感受。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也仍然跟温晴相联系——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景致。再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也着力写出“温晴”的特点。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温暖、清澈。“不但不结冰”、“在绿萍上冒着热气”都是写“温”。连用几个“绿”字,不但写出“温”,而且“天儿越晴,水藻越绿”点出了晴。至于澄清的河水、清亮如“空灵的蓝水晶”的天空,都暗含着“晴”的特点。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归结全文主旨:文章围绕“温晴”突出济南冬天之美,抒发了作者热爱济南的冬天、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作者的赞美之情,主要是渗透在对济南山水的描绘之中。教学至此,可进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讨论分析。
可见,从文眼切入,适当延伸,就可以带起全篇,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内容,深入文章精髓。
叙事性作品常常通过具体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反映生活的某种本质。在教学中可抓住矛盾冲突的焦点,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如教学《威尼斯商人》(节选),可抓住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人的矛盾,在学生初读作品熟悉情节之后,提出如下问题:(1)在鲍西娅宣判前,夏洛克为何不听规劝和请求,坚持要照约执行处罚即从安东尼奥身上割掉一磅肉?(2)在鲍西娅宣判后,夏洛克又为何要求撤回诉讼,甚至痛苦不堪、哀怨悲叹?(3)安东尼奥为何能慷慨赴死?(4)鲍西娅、巴萨尼奥为何竭尽全力救安东尼奥于危难之中?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夏洛克贪婪、偏执、冷酷、凶残的本性,分析安东尼奥仁爱善良、慷慨助人、重情轻利的性格特征,理解鲍西娅、巴萨尼奥等崇尚正义、忠于友谊、轻利重义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人的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封建的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褒贬,表达了崇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与愿望。至此,学生对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就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准一个疑难点切入课堂教学。如鲁迅小说《社戏》,所写的戏实在不敢说是好戏,豆也只是普通的罗汉豆,但小说结尾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教读时可提出这一问题,让学生从小说中寻找答案。通过阅读讨论明确:小说所写月夜行船去看戏的愉快心情、赵庄船头看戏时的童趣、深夜归航时偷吃罗汉豆的乐趣以及在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情趣,是作者日后看戏、吃豆时的感受无法比拟的。作者难忘那一群热情、聪明、天真、纯朴、无私的少年朋友,难忘儿时小伙伴之间那份纯朴而真诚的友情。原来作者难忘的不是戏,也不是豆,而是那份情,那段美好的快乐时光。可见,教读本文如从疑难处入手探寻答案,就可引导学生在探寻的过程中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