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汉阳区永安堂小学 罗艳芬
武汉市永安堂小学学生古诗诵读情况调查报告
■武汉市汉阳区永安堂小学 罗艳芬
中国,诗的国度,五千年“诗教”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无数中华儿女。然而近些年来,在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化传媒的冲击下,经典文化教育被弱化,令人担忧。古代诗词是经典文化的优秀代表,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经典诵读。新大纲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读千古美文,诵中华古诗,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并列出了80首必背篇目,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可见,学校应大力倡导学生学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武汉市永安堂小学确定了“诵读经典古诗文,建设书香校园”的十一五研究课题,并于2007年5月上旬在全校开展了古诗诵读情况调查。调查共设计了11个题目,包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接触古诗文的年龄、学会的第一首古诗是什么、现阶段背诵古诗文的数量和今后希望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等等。调查涉及全校6个年级12个班,调查对象共计200人(包括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秀生),调查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法进行(低年级学生由家长辅导完成,中、高年级学生独立完成)。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古诗文诵读整体情况不尽人意。如在回答“你在家背古诗吗?”这一问题时,偶尔背的同学有124人,占总数的62.6%。而在回答“目前为止,你回背几首古诗?”这个问题时,会背50首以上的学生有90人,占总数的45.5%;低于50首的学生有108人,占总数的54.5%。这表明我校学生古诗诵读情况的现状是不令人满意的,说明我校的经典古诗文的教育和教学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新课标提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校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很浓厚,“非常喜欢”和“喜欢”诵读古诗的学生共有176人,占总数的88.9%。“喜欢”上古诗课的学生共有158人,占总人数的79.8%。而“今后会继续关注古诗”的学生共有162人,占总人数的81.8%。这说明只要我校今后开展的古诗文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那么,我们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就能朝好的方向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接触古诗的年龄、首次接触的古诗的类型、古诗学习的主要来源、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接触古诗的年龄普遍较小,掌握古诗不多
对学生调查问卷分析“你从几岁开始诵读古诗?”回答“3岁”或“4岁”的学生共有90人,占总人数的45.5%。可见很多家长把经典古诗文作为孩子的启蒙教材在使用。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古诗掌握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在回答“目前你会背几首古诗?”这一问题时,回答“0~10首”的占7.1%,回答“11~20首”的占8.1%,回答“21~30首”的占14.1%,回答“31~40首”的占11.1%,回答“41~50首”的占16.2%。在高年段,会背“50首”以上的学生也只有60%的比例。本来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背的古诗也应是呈上升的趋势,可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势头并不明显,甚至还呈现下滑的情况。
2.学生首次接触的古诗文都是经典名篇
在调查问卷中,“请填写你会背的第一首古诗”,结果显示《咏鹅》为38.3%,《静夜思》为23.5%,《春晓》为19.6%,《悯农》为8.5%。这几首古诗都是几千年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文。
3.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途径是老师,其次是父母
互联网信息技术把家校共育联系起来,具有便捷性,快速性,监督性,做到疏而不漏的齐抓共管,保障高中生教育健康良性发展,这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点所在,信息互通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促进学校进步深入家庭教育环境,反过来再次与学校教育相融合,最终实现家校共育,最全面的保障了高中生的成长。
学生在回答“你所学的古诗多数是谁教的?”的问题时,有20.2%的学生回答是“父母或长辈”,有65.7%的学生回答是“老师”,回答“其他”的学生只有16.2%。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能更好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效果。
4.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变淡
学生在回答“你喜欢诵读古诗吗?”这一问题时,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共有176人,占总人数的88.9%,选择“还可以”的共有16人,占总数的11.1%,这说明了学生对古诗文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可在回答“你喜欢上古诗课吗?”这一问题时,选择“喜欢”的比例就降到了79.8%,选择“一般”的比例上升到了19.2%。由这两个结果表明:当古诗文作为一种娱乐时,孩子们乐于接受,可当古诗文作为一种必须掌握甚至是考试的科目时,学生认为是一种负担而有抵触心理,兴趣就变淡了。
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学校经典教育日渐弱化,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脱节
学校教育要求学生首先要成“人”,然后再成“才”。而社会却有明显的功利化和物质化倾向。这样的两重标准,让家长和学生不知是该适应社会,还是该听从学校。另外,现在不少人更多地关注西方文化,不愿顾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诗文,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从而导致经典教育的缺失。
2.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家长误认为只要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会赚钱就行了,至于素质如何那没有关系。所以部分家长忽视对学生品德和素质培养,导致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现象,家庭教育不重视学生的经典的学习。
3.学校教育的不完善
虽然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但不少学校目前没有做到这一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排的制约。现在学校使用的义务教材存在“厚今薄古”的状况。小学阶段六个学年共12册语文课本中,总计编录了24首古诗,仅占课文总数的7.4%。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则较多地呈现无序、随意状态,内容本身之间,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易引起学生兴趣,也不易记忆。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诵读、积累古诗文的障碍和难题。
(2)教师知识的缺陷。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的教师个人的学生时代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缺乏古典诗文底蕴,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余首,及学生时代在教科书上学到的诗篇外,其它的掌握较少,且篇幅较短小。
(3)教学方法的呆板。有的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贫瘠”,教学观念滞后,必然导致教学设计和过程的缺憾,主要表现: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写轻朗读。
(4)评价方式守旧。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和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同一面孔: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反过来必然影响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也必然使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诵读积累存在着局限性。
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儿童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而儿童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就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法。
1.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协调实施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施古诗文教育,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并组织具体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的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古诗诵读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2.强化过程管理,丰富教育内容
(1)经典诵读的课程化。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继续修改诵读读物。(3)落实诵读时间。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琅琅诵读声。(4)积极创新古诗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业务学习,提升鉴赏能力
4.营造书香氛围,灵活教育形式
(1)通过宣传栏、黑板报、诗文图展、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以欣赏到古诗佳作名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古诗文诵读的兴趣。①诵诗会。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诵诗会。②古诗文图展。一是诗配画,根据诗意进行绘画,并在校刊上展示;二是举办师生古诗文作品展。③擂台赛。利用班队课在班级中开展古诗背诵擂台赛,在挑战中评出擂主。④诗文表演。一种是诗配乐表演;另一种是诗文剧。⑤游艺活动。将古诗文背诵与游艺结合起来,寓学古诗于娱乐活动之中。
5.更新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兴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把对教师古诗文素养的提高、学案的撰写等纳入考核,还应改革学生古诗文学习诵读的评价方式。(1)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指导学生的自评、互评,同时还鼓励家长参与评价,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评价的模式。(2)丰富评价内容。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能力,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3)完善评价过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注重对平时的、过程的评价。(4)灵活评价形式。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形式外,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单字接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使评价更具综合性。
经典诵读,贵在坚持。只要我们能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相信中华民族的经典古诗文会在孩子们的身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扬,永葆中华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