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敏
新课改之后,素质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的主体,而数学学科是最难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探求新的方法,让数学课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拓展他们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数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环节,让45分钟真正发挥其作用。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吸引学生,使其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乘方时,笔者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如果将一张纸对折50次,那么估计大概有多厚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一尺厚”,有的说“一米厚”。笔者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大胆猜,于是有的学生怯怯地说:“一百米。”笔者一一否定。此时,学生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期待正确答案。当笔者说出比地球到月亮的距离还厚时,学生吃惊得有点坐不住了。接着笔者继续说:“学完这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就把原来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原理,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使理解更深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可以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辅助教学。例如学习“重心”一课,可以插入东北特色的“二人转”,提出这样的问题:二人转演员用手指转动手绢这样的表演非常精彩,为什么手绢在演员手中转动得那么平稳呢?这样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引到“重心”“轴对称图形”等,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与数学有关,教师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去解决问题,建立一个“实际——数学——实际”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往往难以表述成数学的形成,需要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学习内容,训练学生设计“提问卡”。如在讲解“整式的加减”中,可让学生自设一些问题:1)什么是单项式?2)什么是多项式?3)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关系是什么?4)多项式的次数应怎样判断?学生通过自问尽量让他自答,激发求知欲,同时,教师要及时注意出现的问题,正确引导并拓展知识面使,学生的理解更深一层。
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延伸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讲究灵活的教学方法,可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定理、法则等巧妙地展现给学生,激活数学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从未知到已知,达到教改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全体学生卷入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同时,做好差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由于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在选择拓展题时,尽量选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例题。如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记载着:“他的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根据以上信息,请算出:1)丢番图的寿命;2)丢番图开始当爸爸时的年龄;3)儿子死时丢番图的年龄。
此题解虽不是很难,但此中含有很强的趣味性:1)古代数学的出现;2)墓碑上刻的题;3)语言文字的转换角度。所以读题时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设方程的解法,就会容易算出丢番图的寿命是84岁,他开始当爸爸的年龄是38岁,儿子死时丢番图是80岁。这样,学生在趣味读题时就能轻松把知识掌握了。
为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求趣的愿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必须对作业进行改革。在课改形势下,作业应减少那些简单、枯燥、重复、机械的题目,取而代之的是给学生留一些观察、思考的“活”的作业,查阅资料的作业,并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大自然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联系。作业的改革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用鼓励性、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用真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