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同 翟新光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两年前,学校开始进行“校本研究”时,教师并不理解,采取“拖”的办法被动学习。当教师真正步入“校本研究”的殿堂后,他们发现工作和学习开始相得益彰,学习的喜悦感越来越浓。
首先,明确校本研究的特点和目的。校本研究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应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否则,校本研究就是瞎研究、空研究。其次,要做校本研究的有心人。学校丰富的研究机会、独特的研究情景、鲜活的研究问题、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本职教学工作去开展校本研究,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再次,要找准校本研究的“突破口”。校本研究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研究课题,再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行动研究,最容易达到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经验启示人们:教师必须要学会通过校本研究来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校本研究来重塑自己的职业形象,教师有机会通过校本研究来形成一种新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教师应善于在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业。
“校长对校本教研的亲力亲为,抓住了‘校本’核心,是这所学校的校本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北京市教研部校本教育研究室主任陶礼光如此点评海淀区万泉小学的校本研究。正如一位专家指出,校本教研的误区之一就是“认为校本教研是教师的责任”。他说,开展校本教研在组织方面的关键是校长。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活动中,校长只是培训院校的“代办”,是培训经费的“管家”,校长往往游离于培训活动之外。一定不要仅仅认为,学校有科研主任主抓科研工作,有教导主任主抓教学工作,校长只要给他们保证时间,提供经费,做好协调就可以了。
很多校长从当上校长后就不再上讲台了。脱离课堂自然缺少体验,指导的实效性就自然会大打折扣。通过实践意识到,校长在校本研究中只有学在前,想在先,成为校本研究的实践者和领航者,终生学习的带头人,才能以自身的发展带动教师群体的发展。没有校长的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就是一句空话。校长要首先转变观念,制定规划,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在校本教研中率先垂范。
基于这种思路,学校提出让校长、业务校长站稳讲台,去体验新课程,实实在在进行校本研究的举措。在学校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也是首席成员。
1)教师人人是课改的参与者,个个能上公开课,任何时候都不怕推门听课。学校面向全体教师,每人每学期一节公开课,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和引导教师扬长避短,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求教师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小问题、小现象,即从日常教学中一些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进行研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培训,搭建属于自己的课改平台。不陶醉于上几堂漂亮的示范课,搞几次风光的展示活动,而是以此为导向,狠抓课堂主渠道,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校人手一机、网络终端进入教室的设备优势,举行网上评课的探讨。听课者、做课者共同面对屏幕,优点、缺点都能谈;时间久了,打开网页可以继续品味。面对鲜活的课例,领导坦诚相见,教师实话实说,每个环节都评得实在,议得清楚,学得明白。校本研究让教师的双眼有了自信的光芒,头脑有了睿智的思想,工作有了创新的火花。
2)只有亲历“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才能把研究落到实处。始终坚持:集体备课是思维和灵感的碰撞;课堂实践是新理念的动态生成;课后研讨是在反思中前进;课改提升是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要让教师始终在思想着、成长着的状态中享受智慧,感悟、品味教学。
课堂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是校本研究的“主战场”。客观地说,长期以来,中小学中进行的校本研究大多数是华而不实的,与课堂教学尤其是与课堂教学改革咬得不紧,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的意识不强。当前正是新课程推广实施阶段,这就要求校本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努力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
要力求校本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首先,要找准教的改革和学的改革的结合点,校本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结合点。然后,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发挥什么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作用不是“灌”而是“导”。比如,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时,教师应给予诱导;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时,教师应给予指导;当学生的学习思路不清时,教师应给予开导;当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时,教师应给予辅导。总之,教师要学会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善于把教室当成实验室,把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研究性教学,使课堂教学改革能与时俱进、行之有效。
3)为了激发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顺利开展校本研究,学校相继建立一系列的校本研究制度:以反思为前提,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平等互动为特征的校本研究制度;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科研制度;以“制度第一、校长第二”为原则的民主、多元的人性化管理制度。
4)在实践中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组织的基本单位和重要群体。十分重视教研组内的交流与反思,合作同伴的互助研究。创设一个资源共享、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人文环境,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交流与学习,教育、教学反思的相互促进与启迪。对此,学校主要是通过以下举措营造校本研究氛围和校本研究文化:一是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的人性化的机制,引导教师置身其中;二是校长和干部走近教师,多与教师交流,建立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倾听教师独特的见解;三是激励干部善于思考,引发研究专题,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和学校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请他们带领教师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研究活动;五是引导教师在校本研究中把读书与研究相结合,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增强教师反思的自觉性;六是坚持“打开校门”办学校,“走出大门”看世界,“借助外脑”促发展。
实践证明,在实施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只有注重校本研究的自主性,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特色,给教师更广阔的空间、更大的自主权,引导教师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如此,一批批在教育改革舞台上担当尝试者、研究者、实践者的新型教师必然涌现,一个生动活泼、硕果累累的课改场面必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