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萍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数学研究性学习课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数学研究性学习课中教师提问技巧尤显重要。以下以研究性学习课“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为例来说明教师如何在研究性学习课中进行预设性提问和生成性提问[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生成的起点。所谓教师的预设性提问,就是教师在备课中预先设计好的提问。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更好地符合学生实际。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谈何研究?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是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因此,要将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实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首要目标[2]。
1)预设生动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2)预设思维的火花。数学的魅力在于思维火花的迸射。教师要多给学生思维的机会: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的,教师决不心存担忧,应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维训练。特别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是教学预设的重心。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怎样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关注思维方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备学生比备教材更重要。教师在准备预设性提问时,关键是形成一个问题序(图1),即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进程有层次、有节奏、有铺垫地来准备提问。
再精心的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并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使课堂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飞扬自主的个性。所以,教师除了精心准备预设性提问外,还需要在课堂教学实际活动中考虑生成性提问。通俗地说,预设就是计划,而生成则是计划之外的,是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变化[3]。
图1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教师注重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大致分为两个方面:1)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提供机会让小组发表意见;2)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供机会让学生个人发表意见。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回答也就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反映。所以,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回答。教师可采取追问、反问来试图理解学生的回答。
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注重引导学生说出想法的理由或依据。
教师在力图理解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首先需在学生有疑处提问;其次,教师还需在学生自以为无疑实则有疑之处提问。如“大家同意这个看法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再比如,在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检验时,教师从学生的有关回答中感觉到学生的潜意识中只有检验合乎实际这种情况。此时,教师提问:“模型是否准确?如果准确我们就可以用它,那如果不准确呢?”教师继续追问:“要想保证我们所取得的结果尽可能准确,那么该怎么样?”这些提问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有关问题,更深切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与过程[4]。
不管是预设性提问还是生成性提问,教师都要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作用是耐心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勇于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涂荣豹.谈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6(1-2)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4]庞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