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的影响

2010-02-17 17:31:42张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5期
关键词:智障节奏动作

张潇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存在智障、听障、视障的特殊儿童,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喜怒哀乐,对音乐也有不同的认知程度,有人甚至会因为在某些方面的缺损,反而对音乐有着更加特殊敏感的反应。所以,用音乐来激发特殊儿童的反映,进行早期启蒙、开发教育,是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育方法之一。

当今社会特殊儿童的种类有很多,本文将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初步探究。

1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征

1)所谓智障儿童,一般是指大脑受损伤且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比同年龄的一般儿童要低,且发展速度缓慢,并伴有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确定智障儿童有三方面的标准:一是智力功能低下;二是社会适应行为受损;三是18岁以前出现。

2)智障儿童的智力建构。智障儿童同健全儿童相比,他们的感知速度比较缓慢,难以形成完整的表象,内容也极贫乏;由此而产生的认知水平低、自我意识发展缓慢、个性发展不成熟等特点,更是限制了他们高级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和感情问题。但他们尽管在各方面与健全儿童存在差异,也只是量的不同,本质上并无相异之处。所以,为了引导他们健康、稳步地适应社会,必须结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帮助儿童发展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形成需要各种刺激渠道的共同作用。而音乐恰恰是这多种渠道中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对健全幼儿进行的众多教育策略中,音乐教育承载了情感培养、丰富感知和提高审美能力等内涵,有必要相信,强调音乐情感与音乐欣赏教学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先导作用,同样能有效培养智障儿童学习音乐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2 音乐对智障儿童的作用

接受好的音乐教育,智障儿童能有较多的感动,一旦进入音乐作品后,他们也能产生音乐内化,唤起共鸣,最后达到外化,情感得到发展,音乐能力便能得到提高。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音乐表演的因素,有情节的歌曲表演,可以让他们更加懂得生活中人们的各种情感交流,逐步了解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对智障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抽象性,使智障学生产生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想象。这种想象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适当地变换教学模式,就可以将智障儿童对形象事物的认识与相对抽象物的想象统一结合起来,他们在听听、唱唱、说说当中增强节奏感,培养唱歌的兴趣,改进唱歌的技能,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听觉、视觉、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那么,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音乐的教育。

3 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的尝试,并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唱游教学

3.1 感知节奏

节奏和旋律是音乐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智障儿童最容易感知的是节奏,在他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起床、睡觉、走、跑、吃、喝等,还是他们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动作等,无不在节奏中。能令他们感情激动的首先是节奏,进入歌曲可以采用随歌曲拍手动作感知歌曲中的节奏,也可以用固定节奏在打击乐器上为歌曲伴奏。如击一下大鼓“X-”,问:“这是什么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说是打雷、放炮、敲门……

3.2 以音乐游戏来激发学生、锻炼学生

单一地学习音乐知识是枯燥无味的。针对学生好动的特性,运用游戏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让小朋友扮成音符,一起做“小音符找主人”的游戏;还可进行读谱比赛、视唱接力赛等活动。

3.3 用“律动”表演让学生展现音乐才能,练习创作、培养能力

为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创作兴趣,用游戏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如在教《洗手绢》这首歌时,要求学生来创编动作:1)在洗手绢前卷袖子的动作;2)表演洗手绢的动作;3)表演劳动时喜悦心情的动作;4)表演擦汗的动作。

3.4 教师以语言、神态与交流来感染学生

唱游课上,教师的语言要接近“童话”。所谓“童话”,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会讲普通话,而且还要和孩子的声音靠近,语调上除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外,在发声上还要犹如童声。即使课堂上一些常用语也要注意让孩子听起来亲切、柔和、有礼貌。要常用鼓励性的语言。

3.5 唱游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

为智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渗透舞蹈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发展身体,得到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而且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在意志、思想品德、个性等方面得以全面培养和拓展。

4 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分别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力培养、校本教材开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教学性质是直观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并探索出适合中重度智障儿童发展的艺术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唤醒学生尚在沉睡中的能力,使学生的智能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验证明,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是意义深远而行之有效的。

音乐本身就是体现美、表现美的一种形式,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根据实验前后对比分析,学生在唱歌、表演、演奏、听赏、乐谱认识、听音辨别、节奏训练、旋律记忆、视谱训练等方面均有很大幅度提高。学生能够用优美的、音色较好的表情演唱所学的歌曲,用打击乐器熟练地演奏曲子;通过训练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内涵,部分学生还会自编动作进行表演。这些家长眼中的无太多期望的“残儿们”,不仅能够随同优美的音乐、动听的音色、灵活的表情演唱所学的歌曲,用不同种类的打击乐器给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伴奏,个别学生还会自编动作进行表演,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心智之门逐渐开启。

5 结论

实践证明,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样属于弱势群体。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智障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与美术,不能复制全部的生活现象。情感性是音乐的主要特征,音乐所刻画的是人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反应,它表达人在某种情景下的情绪活动,而不是刻画现实生活本身,使智障学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智障学生勾画出与音乐情绪相吻合的心境。秉持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理念,不断地探究优秀的智障学生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一节课都锲而不舍地坚持,智障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智障节奏动作
花有自己的节奏
幼儿100(2023年35期)2023-09-22 07:28:40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 08:05:24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0:40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4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30
动作描写要具体
YOUNG·节奏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7
画动作
动作描写不可少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