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龙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
张新龙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5.19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的时代,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基层的一线教师处在新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下,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下面笔者结合历史科的特点,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历史教学方面的优势。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尤其以往干瘪瘪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加上现在的历史教科书考虑到学生的减负问题,内容删减不少,这样加大了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理解的难度。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如果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些电视录像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局限,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或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提高记忆质量,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
例如,讲授“斯大林模式”时,笔者大量剪辑电视节目《大国崛起》中有关苏联历史的片段,让学生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特点、利弊及造成的后果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又如讲授“红军长征”时,笔者制作长征路线的动态示意图:瑞金→湘江→贵州→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夹金山→大草地→吴起镇→会宁。随着鼠标的跳跃,流动的箭头,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一名红军战士,经过艰难跋涉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既增强历史真实感,降低记忆长征路线图的难度,又让学生受到一次革命思想的洗礼。
以“戊戌变法”一节课为例来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变法内容和意义是教学重点,为此,笔者设计“归类措施表”,把变法内容分为4个方面,16项措施,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会对谁有利、对谁有害,再引导学生把变法的意义归纳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对本节难点“如何评价戊戌变法”这一问题,荟萃各派具有代表的观点,甚至掺杂一些虚假的信息、建立资料库,以便让学生搜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得之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料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向教科书、权威挑战。结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想的敏锐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活跃性和流畅性,大大超出了教师的估计和想象。所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只给材料、不给结论的信息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批判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仍以“戊戌变法”一节课为例。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讲解贯穿全课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两个模拟历史剧。一是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让学生自己表演,并适时用投影仪显示论战时的插图,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论战的激烈情景。二是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情景。通过表演,学生不仅重温了这段历史,而且对袁世凯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袁世凯的阴险狡诈,为以后讲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作了铺垫。同时,设计了一个列表归纳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对谁有利)、一个材料分析(光绪颁布诏书的真正含义)和一个关于爱国主义(谭嗣同自愿牺牲的意义)的小讨论。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再配合信息技术的声、图、影效果,能使他们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河北省尚义县职业技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