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秀珍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呢?数学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乐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好,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让学生明白要这样做的意义。要培养好的习惯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学生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长抓不懈。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奖励,给其他学生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现象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升华。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教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