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
笔者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发现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适应现代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需求,因为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一般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然后欣赏。而在欣赏之前介绍作曲家的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只注重“填鸭式”知识传授,不容易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出现了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课昏昏沉沉的尴尬场面,笔者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就如何使音乐欣赏课“活”起来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传统的欣赏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而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教师过多的讲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表现意图,而忽略学生的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个性特点,把音乐作品说僵说死,这已不再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雪山春晓》这一课时,组织好教学后,教师只可简单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非常优美的曲子,并请同学们辨别是哪种乐器主奏?”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学生已适应这种教学,彼此都非常认真,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最后教师再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作简单介绍,在大屏幕上展现青藏高原瑞丽的风光,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犹如亲临美丽的青藏高原。
教师优美鲜活的语言,犹如一根彩色的丝线把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特别是导语一定要生动,情绪化,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可采用猜谜语法、讲故事法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下一番工夫。恰到好处的语言在音乐欣赏中甚为重要。
明快的话言可以让学生快乐,亲切温和的话,可以让学生得到温馨。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不能取代的,而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的美。欣赏课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节奏应恰如其分。使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才会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全身心地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欣赏,在听觉、触觉中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翻身的日子》时,让学生自由创造动作,不要求动作一致,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求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时学生有的表演秧歌,有的表演劳动,还有的模仿起老农推小车的滑稽动作等。总之,学生把翻身后农民的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欣赏,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因此,笔者提倡“自由想象”,欣赏第一段音乐后,让学生大胆地想,并发表不同的见解。把教师唱独角戏的讲解时间拿来给学生讨论,进行自由发言,相信学生所想象到的会让教师赞叹不已。在欣赏金蛇狂舞的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料,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节日里烟花纷飞的热闹场面。”另外的学生马上反驳说:“不对,应该是赛龙舟的激烈场景。”——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直到学生发言完毕,才总结:“即使你们的想象与乐曲的标题相差甚远,我也觉得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你们最真实的实践体验,是你们独立思考的见解。以后同学们还要大胆地说,说出你们的真实感受,说出你们的独特见解。”
初中音乐欣赏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欣赏歌曲。原来给学生欣赏歌曲时,笔者会单纯地强调注意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情绪等,只是让学生带着许多问题仔细去听。全然没有想到,这时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美妙的歌喉来哼一哼、唱一唱所听的歌曲或乐曲,其收到的效果是单靠教师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
歌唱是最能够表达感受的一种外在方式,完全可以采用让学生来演唱欣赏内容的方法。如在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校园多美好》两首歌时,刚开始听的时候,有的学生脸部的表情是木然的。当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哼唱后,学生很自然就能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有的学生跟着哼唱了几遍就能完全掌握。接下来不用教师多说什么,学生演唱时的表情非常投入,眼睛里闪着光芒,他们被自己歌声所演绎的意境所感动。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但能初步掌握歌曲或乐曲的旋律、节奏,而且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情绪,不用教师多说些什么,对歌曲情绪的理解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