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三部曲

2010-02-17 14:20李翠荣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2期
关键词:汪伦古诗文李白

李翠荣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很多小孩从牙牙学语就开始背古诗,但是对古诗的意思并不太清楚,更别提领会诗人的情怀了。常常有人问:到底需不需要孩子了解古诗的意思?只死记硬背学古诗有意义吗?怎样才能学好古诗?笔者认为,学习古诗,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 不求甚解,熟读熟记

学生古诗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学习古诗时,有必要一开始只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练,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进行背诵外,还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跳跃性是古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即使学生把诗的每词每字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翻译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发挥想象,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

如《锄禾》中“粒粒皆辛苦”句,学生一开始都译成“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辛苦”。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酷暑时种下秧苗,刮风下雨天施肥拔稗草,凉秋天气收割稻子的情景。然后再翻译,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老农的辛苦”,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又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如果学生能把这两句通顺地译出来,那么学生也就差不多理解课文了。可许多学生把“野火烧不尽”的原因理解成草原上的草太茂盛或野火被大雨烧灭了。前者没有理解诗的深层意思,后者曲解了诗的本意。教师提问:“野火烧的是草的哪一部分?什么部位是野火烧不到的?”学生想到草根是野火烧不掉的,纷纷把译句改正过来: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叶子,每到春天,埋在泥土里的草根又会长出茂盛的草来,所以草原上的草是烧不尽的。通过想象,填补了诗句之间留下的空白。

3 形象教学,引导学生情景再现,进入诗人当时作诗的情景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以上几个教学方法可以按顺序分阶段使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没有严格的定义限制,不管那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意境。

猜你喜欢
汪伦古诗文李白
赠汪伦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赠汪伦
倒下的那一刻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泪别汪伦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