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验式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2010-02-17 12:27缪晓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体验式生活课堂

缪晓萍

(南通市启秀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所谓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或场合以任何可用感官作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进而影响其态度、价值观。

有人将传统学习方式比喻成“观摩游泳”,将体验式学习方式比喻成“自己游泳”。传统学习通过教师和书本讲解正确姿势,但是无论讲解如何细致,学习者如果不亲身体验是学不会游泳的。而体验式学习就是让你亲自下水,在摸索中与教练不断沟通,发现自己的盲点,总结技巧,直至学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而池边的教练只是一面镜子,为你的表现不断作出回馈及鼓励。由此看来,从体验中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最基本与自然的学习方式。所以,构建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体验式学习的几种教学形式

1.课前调查中的体验式学习

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参与活动,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课前调查活动作为联系课堂与生活的纽带,让孩子真正地走进生活,切实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实效。例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一课时,笔者布置学生回去调查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家长付出的艰辛。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些调查题目:自己出生后家长是否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的父亲戒了烟,有的母亲放弃了升职机会,有的母亲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有的母亲甚至辞了职,等等)家长是否有深夜带孩子看急诊的经历?(一位母亲在调查反馈中谈到,一次孩子父亲出差,孩子半夜发烧,她背着孩子从六楼的家中赶往医院治病的经过和感受)课堂上,当我把这些调查结果读给学生们听时,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的心灵都受到了触动,领悟到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此次调查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使问题产生于真实的情境,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知识竞赛中的体验式学习

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知识竞赛能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的种种乐趣。例如,在学习《礼貌显魅力》一课时,笔者利用幻灯片展示了三小段视频,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找出的不符合礼貌规范的地方多。结果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唯恐被其他小组抢先回答,没有抢答上的小组也不是旁观者,抓紧时间作补充。同学们热情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归纳出礼貌待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很容易就齐声回答:语言、态度、行为等方面。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3.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式学习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或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行为能力的辨析、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德性的内化。例如,在学习《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及压力,笔者让学生来表演盲人过马路、聋哑人问路、独臂人系鞋带。表演的同学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同学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真难,真想有人帮帮我!”

让学生模拟残疾人,变他人的经历为自己的处境,实现角色置换和情感认同,其从中获得的体验远比我在课堂上乏味的说教要强好多倍。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切地感悟到要平等对待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又使学生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品德。

4.课堂辩论中的体验式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矛盾交给学生去讨论。而课堂辩论就是教师可以采取的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网络,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小辩论。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支持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气氛非常活跃。最后教师简单做了小结:其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我们上网,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伤害。辩论让学生的真实思想在课堂里大胆暴露,经过两种不同观点的尖锐交锋,在“怀疑——探究——结论”的这种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敏捷、灵活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对体验式学习的几点反思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思想品德课追求的目标。而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而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更应不断摸索、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

2.要充分体现活动的实效性

开展体验式学习,我们常常强调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固然没有错,但有时我们往往把手段、形式当成了目的,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兴高采烈;课后烟消云散,不知留下几多痕迹。即教师们苦苦追求的是“活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考虑比较多,但对于活动的有效性却认识不足。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应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因此,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强调有效性。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3.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的熔炉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在生活体验中得到锻炼和升华。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如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社会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走入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优良的品质,同时也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体验正反两方面,提高辨别是非、正确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提醒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顺应社会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重视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体验式生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