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难忘课堂”构建策略例谈

2010-02-17 12:27邱允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阿Q课堂教师

邱允莉

(南通市南通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难忘,是人的一种体验状态,指人受到外界讯息的强烈刺激后,在大脑皮层留下“深痕”,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讯息-反应机制长时间地作用于人的脑神经系统,积淀为挥之不去的恒久记忆,这就是人们平素说的“难忘”。

难忘,既是一种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过程体验。既是一种对“已然”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应然”、“必然”的预约;既是人们可以期盼的结果,同时也是人们主动地采取科学措施促进目标实现的过程。总而言之,它不是人们可遇不可求的境界,而是人们可以在遵循科学理论要求的基础上施加积极影响的一个心理过程。

策略一: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使其难忘

1.以导语激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计短小精妙、切中要点的导语,或激发兴趣,或设置悬念,或强调重点,都可以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或者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例如,电视连续剧《亮剑》热播期间,正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这样导入:《亮剑》正在播放,剧中的主人公李云龙耿直豪爽、勇猛顽强,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亮剑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他能征善战、出奇制胜,立下赫赫战功。今天我们将要走近另外一位英雄,他没有李云龙的能征善战,仅仅凭自己的三寸之舌,不动一兵一卒,就照样拯救了自己的国家。他就是——烛之武。

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着手,由人所共赏的李云龙引出不损一兵一将而取胜的古代英雄烛之武,导入既直奔教学目标,又呼应了学生强烈的兴趣点,从而使学生对烛之武的卓越才能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期待,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入做了良好的心理铺垫。

2.从要害处切入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没有老生常谈式的串讲串解,只从最难懂的一个“诣”字切入。课文中“诣”的注释为“拜访”,于老师说他不放心,于是查词典。一查,更清楚了:诣,多指拜访尊敬的长辈或尊敬的人。可见“杨氏”非同一般,而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且两家过从甚密,“乃呼儿出”,开玩笑也均在情理之中了。简简单单一个字的教学,让学生悟出学语文要勤查字典,要咬文嚼字,嚼出文外意,品出字中情。以“诣”切入文本,引发对话,口子小,开掘深,为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智慧之门,领上了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引发了一场润物无声的生动对话,也给了学生强烈的刺激,学生不能不难忘。

策略二:给学生持久的刺激,使其难忘

1.同类强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路上,也存在着“熟能生巧”的问题。例如不同体裁的阅读鉴赏,其鉴赏方法是不同的。但绝大部分学生缺少文体意识,缺少答题规范,文章读了几百篇,试题做了几百份,但一接触陌生的语言材料,脑海里依然会一片茫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同类材料进行归类阅读,或同一体裁、或同类题材、或同一主旨、或相同的表现手法、或相近的文体风格,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等等,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上挂下联、左顾右盼。这样持久的冲击,势必产生令人难忘之效。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反复比较

持久的刺激还可以借助于反复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促使学生由此及彼,敏锐思维,领悟深远。

例如讲授杜甫的诗《客至》,教师可将它与诗人写于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客至》进行比较,在诸多的“一样”中发现诸多的“不一样”:一样的居所,不一样的环境烘托;一样的客至,不一样的心情流露;一样的款待,不一样的形象彰显。由此,诗人对不同“客人”来访的“热”与“冷”就显得更为鲜明和突出。

策略三:给学生新鲜的刺激,使其难忘

新鲜,就是“不落俗套”,就是“打破常规”,就是让人“眼前一亮”,说到底,就是富有创造性。

1.激发求异

要给学生新鲜的刺激就要鼓励学生“求异”,鼓励学生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言别人之未言,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

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传统教学目标被定位于通过几组对比揭示人性的“美与丑”。但如果教师能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做一些辩证分析和思考,学生的求异思维会被激活。如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认为:尽管在伽西莫多的身上有许多优良的品质,受尽折磨却仍然善良、富于正义感;但是他的愚昧愚忠,特别是因为这种愚忠直接导致的对爱斯梅拉达犯下的罪恶,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假如我们一味地迁就乃至忽视他的罪错的一面,只是以其外“丑”内“美”而为其大唱赞歌,这显然也不是现实主义的态度。这样的思考就将阅读引向了深入,常作这样的反向思考,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就有了抓手。

2.深度讨论

在学习《阿Q正传》时,当师生完成了阿Q性格特征的讨论,挖出了这一畸形性格的社会根源后,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个“我们生活中需不需要阿Q精神”的讨论。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生活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我们需要一种心态使自己暂时摆脱窘境、困境,从而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可取,因为它是靠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占别人便宜等病态方法来获得自己的心理满足的,方式方法都不可取。在否定了阿Q之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讨论健康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正视它、直面它,不像阿Q那样自欺欺人;设想未出现更糟糕、更严重的程度,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不做有悖自己尊严的事情等等。一个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阿Q的病态精神胜利法逐一否定,并建构了面对困境的健康应对策略,这无疑给学生以新鲜感,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生命的质量是有效的。

这样的课堂,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了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了。犹如闷热的盛夏里一股清凉的风,怎不给人新鲜难忘的印象?

3.角色互换

让学生尝试走上讲台,换了角色,自然也会有新鲜感。一个专题之后,从《语文读本》中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按照专题的教学要求,自己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案,之后再互评反思。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反馈,学生全力以赴,教师适当的评点与引导,教学效果决不逊于教师的唇焦舌燥、亲历亲为。

许多著名学者在回顾中学难忘课堂时,多津津乐道于当年老师的人格魅力,而使教师魅力无限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由衷的爱心、温暖的鼓励、广博的学识、独特的教学风格等等,这些因子不仅在当下建构了高效课堂,也必将长久凝注在学生心中,成为永久而美好的记忆。

[1]缪建新.“难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10).

[2]于永正.《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08(10).

[3] 严华银.让学生在真正自主中“独创”和“批判”http://yanhuayin.blog.zhyww.cn/index.html2010-5-8 16:20:00

[4] 袁菊.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猜你喜欢
阿Q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阿Q和老A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故事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