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高年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作者除了张衡、班固、秦嘉和郦炎、赵壹、蔡邕等外,还有一些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诗作。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在文学诗歌史上的意义深远。梁文帝萧统选取了其中的十九首编入《文选》,并题名为“古诗”。《古诗十九首》由此流传开来。从其内容、风格以及相关历史判断,这些诗作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汉桓帝时期,而其作者基本上都是一些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
《古诗十九首》所写内容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思想上相互阐释,共同展现了汉末文人的精神面貌。这是一簇显得有些寂寥的浪花,在汉末衰世晚风的涤荡中,碎成了星星点点的泡沫。而每一星,每一点,都是那些游子发出的悲吟。
东汉中后期,文人为了达到宦游的目的,长年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他们往往穷愁陌路,客死他乡而不知所终,在“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的寂寞里,思乡怀亲是必然的情结。同时,他们夹在外戚宦官和豪强士族的攻讦撕扯中,地位十分尴尬,文人的敏感让他们忍不住大声呼吁,但在仕途官场中这不过是一种穷酸的幼稚,当权者随时可以让他们身陷囹圄。《青青陵上柏》就是这种百般痛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另外,汉代士人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即使现实人生不尽如人意,也很少有人选择放弃。所以,士人满怀希望东奔西走,最后却都成了些不知所终的游子。人生飘零如落叶,回首茫茫苍野,却不知何处是归程。他们感叹着,迷失着,在追求的幻灭与沉沦间,选择了诗歌来舒解心中的块垒。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是对生命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感叹。作者充满失落和孤独,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的喟叹。人生短暂,空间像是一个怪圈,生死是瞬间的事,求生者的历程却一直延伸到了远方。《古诗十九首》的许多作者都身处忧患,饱经风霜,他们常是一群需要帮助的对象,因而,有着深切的世态炎凉感。他们慨叹友谊的淡薄,“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在怨愤中啜饮着无尽的悲伤。所以,他们用了颤抖的声音呼唤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在渴望的路口,等待失落者的似乎却总是无望。
痛苦是一笔嗜血的财富,它可以让人变得多思,可以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乞丐变成一刹那的哲人。何况忧愁多思的文人,他们笔下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他们慨叹生命的短暂,或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或推物及人,表现这种怅惘的情愫。如《回车驾言迈》所言:“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在生命周期的不断轮回中,他们感受着流逝的年华,黯然伤神处有的是对爱情的慰思和祭奠。如《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这是敏感而又脆弱的一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无限的愁楚中,他们常被压得有些喘不过气,由此幻想及时行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泛着悲伤的快乐,就像含泪的微笑,表面是轻松的释放,背后却承载了太多难以言说的痛,这就是游子式的呻吟和喟叹。他们是一群流浪生命的人,总在不停地迁转,走过熟悉的风景,迎接陌生的未来,然后在人生驿站的交替中继续情感的循环,“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这样的人生感受,是深刻的,也是真实的。
《古诗十九首》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刘勰称赞它是“五言之冠冕”,钟嵘也说它“一字千金”。具体而言,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感真挚动人。大凡人生际遇里的迷惘、痛苦,那种对人生欲望的渴望,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都在作品中毫无矫饰地表现了出来,使得作品的感染力很强。其次,具有民歌的特点。不管是流畅的节奏和情调,还是呼之欲出的情感表白,包括自然朴素、高度洗练而富于概括力的语言,都让人感觉到游子带着憨朴的气息在一往情深地倾诉。再次,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移情入景。这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诸如“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等,都写得情景难分,情意委婉缠绵。
总之,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它的形式、题材、语言风格和表现技巧等,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