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词松 诸毅晖 佟 枫 郭 静 周海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能力”是指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涵盖知识、技能、人际交往及责任感等多层面的综合体,通常包括专业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规划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要素。“能力”的重要特征是要与具体活动相联系,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要判断一个人的能力状况,必须考察他的活动 (或训练)过程。为了考察学生的能力训练情况,我们进行了“医学本科学生核心能力调查”,本文根据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特点,从专业能力、信息管理与科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我校 2010届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共计 93人,其中七年制中医专业针灸英语方向 32人,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 61人。发放调查问卷 93份,收回 86份,有效问卷 81份,问卷有效率 94.29%。
1.专业能力
表1 “您认为自己具备哪些能力”调查结果[人(构成比)]
表1显示,在 81名调查对象中,53人认为自己具备门诊工作能力,64人认为自己具备病房工作能力,构成比分别占 0.65、0.79,明显多于其它各选项。
表2 “您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结果[人(构成比)]
此“专业课程”是一广义概念,泛指针灸推拿学、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相关课程。表 2显示,有 35人认为“课程门数偏多,每一门课程的学时数偏少”(构成比 0.43),如果仅考察每一门课程的学时数,有 70人认为学时偏少 (构成比达到 0.87)。
表3 毕业实习期间的专业能力训练情况[人(构成比)]
本问卷调查了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 5项主要训练内容。表 3显示,只有“撰写入院病历 21次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超过半数 (构成比 0.60),其余各项人数的构成比都较低,提示多数学生在整个毕业实习期间,其余项目只有“20次及以下”的训练机会。
表4 “您在学习临床课程时是否有到临床参观或见习的经历”调查结果[人(构成比)]
表4显示,在 81名调查对象中,只有 1~5次课间临床参观或见习经历的学生人数最多 (构成比 0. 47),大多数学生课间见习机会不足 16次 (构成比0.82)。
2.信息管理与科研能力
表5 “您有没有从数据库中检索医学信息的经历”调查结果[人(构成比)]
表6 “您对数据库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人(构成比)]
表7 “您熟悉下列哪些软件的使用”调查结果[人 (构成比)]
表8 “您发表论文的情况”调查结果[人(构成比)]
表9 “您是否撰写过科研标书”调查结果[人(构成比)]
从表 5可见,多数学生具有检索医学信息的经历(构成比 0.88),但经常上网检索的学生人数不多(构成比 0.41),因此对医学数据库只是“有所了解”的学生人数偏多(见表 6),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外文数据库不熟悉 (构成比 0.47)。表 7选项列举了常见的文献阅读软件和数理统计软件,大多数学生不熟悉这些软件的使用(学生在“其它”选项中填写的主要是Word、Excel、Frontpage)。从表 8~9可见,多数学生没有发表论文和撰写科研标书的经历。
3.社会适应能力
表10 “您认为自己目前还缺乏哪些能力”调查结果[人(构成比)]
表10显示,认为自己缺乏“处理突发问题能力”的学生人数最多 (构成比 0.47),其次是缺乏“工作或实习经验”(构成比 0.37)。
表11 社会活动情况[人(构成比)]
表12 社会工作经历[人(构成比)]
从表 11~12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具有社会实践经历(构成比大于 0.90)、组织社会活动经历 (构成比大于 0.90)、团队协作经历 (构成比 0.90),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并无上述经历,具有 4次以上经历的学生人数也不多。此外,表 12显示,具有“义工”、“社区医生”经历的学生人数总体上还偏少。
1.专业能力训练“一多三少”
多数学生认为“课程门数偏多,每一门课程的学时数偏少”(见表2),课间见习机会不足16次(见表 4),这一调查结果与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配置有关。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计划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原则之下,按照针灸推拿、中医和西医三个版块配置了大约 45门专业课程,其中针灸推拿 11门,中医 17门,西医 17门,学生通常需要选修40门以上课程才能达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修课要求,所修专业课程门数偏多。同时,受总学分 (专业课程学分约 140)的限制,又导致每一门课程学时偏少。课程学时偏少,实验学时随之减少 (或没有),临床课程也极少安排课间见习。如此课程配置的优点是照顾了专业学习的“点”(多课程知识点)和“面”(三大版块结构),但忽视了临床技能在医学能力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换言之,是强化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但削弱了专业技能训练。
此外,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只有“20次及以下”的训练机会 (见表 3)。根据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实习48周 (针灸英语为 96周)推算,约 2-3周才有 1次训练机会,提示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的临床操作能力训练是不足的,也就是说,已经削弱了的专业技能训练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并未得到有效补偿。因此,基于课程配置和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存在“一多三少”现象,即专业课程门数偏多、每一门课程学时偏少、课间见习偏少、临床操作偏少。其结果是:学生在感觉上学了许多专业课程,但大部分知识与临床脱节,自我感觉可以胜任临床工作 (见表 1),而实际上又缺乏真正的临床技能,专业临床能力的训练严重不足。
2.缺少信息管理与科研能力训练
从教学计划设置上看,针灸推拿专业仅开设《数据库》24学时、《医学统计学》36学时、《文献检索与利用》18学时、《科研思路与方法》36学时,上述学时不可能强化学生的信息管理与科研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尽管多数学生具有检索医学信息的经历,但经常上网检索的学生人数不多(见表 5);尽管对医学数据库“有所了解”的学生人数较多 (见表6),但大多数学生不熟悉 CAJViewer、Adobe reader、SSReader的使用(见表 7),而这些软件是目前阅读医学论文的重要软件,由此推论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较差。此外,只有 1名学生熟悉 SPSS,没有学生熟悉 SAS(见表 7),提示学生对医学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极差。多数学生没有发表论文和撰写科研标书的经历(见表 8~9),也提示学生在科研能力的训练方面较为欠缺。
3.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力度不够大
从调查结果可见,多数学生具有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团队协作等经历,但以参加 1~3次者居多 (见表11),还有许多学生并无上述经历。此外,做“义工”和“社区医生”的学生人数总体上还偏少(见表 12),提示学生参与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力度不够大,特别在开展医学群体健康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不足之处。
1.调整教学计划的课程配置
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建构不仅仅限于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将基础知识融汇于临床技能之中,这就需要有反复的临床技能训练过程,包括实验室技能训练、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社会实践。因此,进行“能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在教学计划的课程配置上着手,突出主干课程,适量删减边沿课程,由此增加每门课程学时数,从而增加实验课时并开设课间见习。
2.重视临床实习环节的质量监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指尖上的”,中医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原则“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皆强调人的能力源自于实践,强调实际操作将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表象、掌握知识、探究问题和熟练运用。因此,学校管理层面应当重视临床实习环节的质量监控,重视对临床实习基地的评估,重视对学生临床实习的态度引导,确保临床技能训练质量。
3.强化信息管理与科研能力训练
临床医生要保持他们在医学专业上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这就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一方面,可以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科研思路与方法》、《循证医学》的学时数增加至 54学时。另一方面,应强化临床课教学改革,提高平时成绩比例,鼓励开设讨论课、论文写作与交流课、PBL教学等。此外,有必要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此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及发表论文。
4.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基地
就医学生的基本能力而言,医学专业能力与操作能力的训练主阵地是在课堂和医院科室,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却往往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或环境中养成的,需要在长期、持续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开发。目前,学校较为重视假期社会实践工作,但此类社会实践更多表现为短期行为,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建议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基地,使学生可以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更多地参加医疗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