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芸霞
眼下说起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可能很多人不会感到陌生。倘再追问一句木卡姆有多少种类型,恐怕不少人就会摇头了。的确,自2005年底“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后,随着各类媒体的宣传,人们逐渐认识了天山南北维吾尔人的传世之宝木卡姆。在今年第14届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麦盖提县的刀郎木卡姆组合的亮相又让观众知道了“刀郎”原来是维吾尔族的一支并有着独特的木卡姆艺术。
实际上,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有4种不同的类别,即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它们虽说都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却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也许有人会问道,同一种民族,同一种体裁,缘何会出现不同的风格类型?这就要说到古代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背景了。新疆地处古代欧亚陆路交通要冲,位居丝绸之路枢纽地段,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不同国度、人种、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汇之地,加之历史上频繁的争斗、战事,带来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的人种、民族之间不断地重组与融合,更是导致了各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变异。维吾尔族的4类木卡姆的形成,即是不同的地理、历史、族群来源与文化构成等因素使然。
一、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流传于南部新疆的喀什、莎车、和田、库车地区以及北疆的伊犁地区。它由十二个大型套曲组成,故称“十二木卡姆”。
成吉思汗创建的大蒙古国统辖西域后,于公元1225年封其次子察合台掌管高昌畏兀儿(即今维吾尔)境以西至河中广大草原地区,史称察台台汗国。公元1347年至1680年间,西域进入东察台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时期,其统治民族蒙古人也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最后融入维吾尔族中。叶尔羌(今莎车)汗国首领拉失德汗(1533~1570年在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政权巩固、经济昌盛、文化繁荣。拉失德汗本人能诗善写。通晓音乐。他的妻子阿曼尼莎汗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大师与诗人,精通木卡姆。在丈夫的倡导和支持下,由她主持,会同宫廷及民间的音乐家和诗人,对当时流行于南疆地区宫廷和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大规模的、历经数年的整理和规范,使得十二木卡姆这一维吾尔族艺术经典得以真正确立。公元1883年前后,喀什著名木卡姆艺人默合买提·毛拉把《十二木卡姆》传到了北部新疆的伊犁,成为了十二木卡姆的一个分支。
南疆的喀什、莎车、和田和库车均为古代西域的重要城邦,尤其是喀什曾长期处于维吾尔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龟兹乐》(库车古称龟兹)、《疏勒乐》(喀什古称疏勒)早在隋唐时期便影响到中原地区并为朝廷燕乐所吸收。从总体风格上看,皆具有较强的宫廷艺术色彩,高贵而典雅。同时,在4种木卡姆中,还突出体现出篇幅庞大、结构严谨、乐调繁复、音律多样、节奏错杂,以及音乐上的多元和唱词上的深邃等特点,完整表演下来需20多个小时,故十二木卡姆被视作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乃至整个维吾尔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
二、吐鲁番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流传于新疆东部吐鲁番地区的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目前所见有11个套曲。
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汉代,西域36国之车师国就建都于吐鲁番今天的交河故城,这里是西域要冲,是汉朝抗击匈奴的主战场,也是朝廷开展驻军屯田的重要区域,农耕文化比较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人的不断增加,促使吐鲁番盆地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建立了西域唯一一个以汉族为统治者的封建割据政权,设都高昌,故史称高昌王国。高昌王国扼丝绸之路中段之枢纽,数百年间对于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佛教文化在这里曾辉煌一时,留下了柏孜克里克、吐峪沟等石窟。其富于特色的乐舞此时已很有影响,《旧唐书》之《音乐志》就有“西魏与高昌通始有《高昌伎》的记载。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灭麴氏高昌而置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高昌乐》成为隋唐时期朝廷“九部乐”、“十部乐”之一部分。回鹘西迁后,于9世纪60年代在高昌城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围,历时400余年,先后信仰了摩尼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西迁的回鹘人在西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乐舞艺术就有着很高的成就。高昌回鹘人无论是王公贵胄或是平民百姓都擅长乐舞,出游“必抱乐器”。回鹘汗国宫廷中流传着一种被称为“九部乐”的表演形式,很可能与吐鲁番木卡姆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眼下健在的老艺人们说木卡姆传承到他们已是第九代,据此可以判断吐鲁番木卡姆最晚在清代鲁克沁王府中已经成型。另据《都善县志》载,清代的鲁克沁王府经常组织木卡姆演唱会。
三、哈密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流传于东部新疆哈密地区的哈密市和伊吾县。哈密古称昆吾,汉时称伊吾卢或伊吾,唐称西伊州、伊州,元称哈密力,明始称哈密。它地处新疆东大门,素有“西域咽喉”、“新疆门户”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上之重镇,成为联系西域各国和中原的重要纽带。自汉开始,这里就是主要的驻兵屯田和军事重地。东汉永建六年(前131年)置伊吾司马,管理兵屯。隋唐时期这里局势稳定、商贸活跃。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置大营于哈密后,这里更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哈密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很多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这里长时期信奉着以佛教为主的,包括萨满教、摩尼教、袄教在内的多种宗教,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该地区的维吾尔人才逐步皈依伊斯兰教。
唐代的伊州曾创造出音乐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当时的“伊州曲”对中原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就有如大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绝唱。唐诗中“求学管弦声款逐,侧商调里唱伊州”、“细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等描述就是这种影响的生动写照。《伊州曲》不仅对中原音乐艺术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哈密木卡姆也是在继承古代伊州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多种民族的音乐成分,经当地维吾尔民间艺人和王宫乐师的不断加工、凝练而得以发展、成熟的。16世纪后哈密木卡姆发展为19个套曲,后因维吾尔人习惯视“十二”为最完整的数字,故将19套合并为现在的12套。
由于地缘关系,哈密与河西走廊和中原大地的联系较为便捷,较多地接受了汉、蒙等民族的文化,加之该地区的维吾尔人伊斯兰化的时间最晚,故使得哈密木卡姆较之其他3种木卡姆具有了更多的汉族音乐色彩,中原大地汉族传统音乐的“五声性”调式在哈密木卡姆乐曲中占了相当比例。
四、刀郎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两岸,以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为中心的维吾尔刀郎人居住区。现流传的有9套。
“刀郎”为维吾尔语dolan之音译,历史上曾有如“多兰”、“多郎”、“都兰”、“惰兰”等很多种音译法。“刀郎人”是维吾尔族的一支,是维吾尔族中独具文化特征的群体。虽然刀郎人的祖先跟其他维吾尔人一样,也是由草原游牧文化转变为绿洲定居农耕文化的,但在人种、历史、文化、语言、习俗、艺术以至相貌特征上与其他维吾尔人有较明显的差别。从自然生态环境来看,刀郎人簇居生活的叶尔羌、塔里木等河流两岸水草丰足、森林茂密,很适合于打猎,因此刀郎人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他们古老的狩猎营生,即便在转向农耕文化之后,仍然顽强地部分保持着这一生产形式。刀郎木卡姆中粗犷而豪放的舞蹈表演包含了很多狩猎行为的痕迹。
凡是有幸亲临刀郎地区聆听刀郎木卡姆演唱的人们,无不受到心灵的震撼。有人蜕秦腔是“吼”出来的,我也说刀郎木卡姆是“喊”出来的,那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声音,是与自然和命运相抗争的呼喊。
刀郎木卡姆的乐器使用尤其具有独特性。它由一把刀郎艾捷克、一把刀郎热瓦甫、一架卡龙和若干手鼓组成。前两者是刀郎人的特有乐器,而卡龙在近代以来也仅存于刀郎人中。另外,刀郎木卡姆的多声部表现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音乐中也显得十分奇妙。
任何一种民族或族群文化现象的形成,总是依附于特定的历史及人文背景,包括族源、语言、观念、心理、习俗和文化传统,以及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等。正因为如此,维吾尔族的4种木卡姆虽然同属一个大家族,但在各自不尽相同的、特定的背景之下,构成了风格各异的木卡姆艺术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