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杰
早就听说“十二木卡姆”,但一直未搞清“木卡姆”是什么,十二又是何意?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位在群艺馆工作的音乐人给了我一本介绍十二木卡姆的书。于是我知道了,中国称之为“木卡姆”的是指维吾尔族音乐的套曲,阿拉伯诸国则称作“马嘎姆”,是指调式。各个国家的木卡姆有所不同。
盼赏神韵
大量史料证明,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并非舶来品,不是源自阿拉伯,也不是出自中亚,更不是来自印度,而是在本土繁衍成长起来的套曲体系。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而以《喀什木卡姆》最有代表性。
《喀什木卡姆》是在疏勒乐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大型套曲,它继承和发展了疏勒乐中“歌曲”、“舞曲”、“解曲”的音乐形式。喀什木卡姆有十二套,维吾尔人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每套由“琼拉克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部分组成。这十二套木卡姆是: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乌热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扎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西尕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
每套木卡姆中的“琼拉克曼”为大曲,“达斯坦”为叙事组曲,“麦西热甫”则为载歌载舞。“琼拉克曼”的结构最丰富,其音乐进展特点是深沉——展开——热烈——奔放。
音乐是凭耳朵感知的,看资料如隔靴搔痒,难识圭臬。可惜的是笔者没有完整听过十二木卡姆,只是断断续续地欣赏到维吾尔民族乐队的演奏,零零散散形不成整体印象。这就吊起了胃口,何时何日能从头到尾地领略十二木卡姆的神韵呢?
阿曼尼莎罕
那年,我有幸来到十二木卡姆诞生地——古叶尔羌汗国的首府莎车县。在十二木卡姆套曲的搜集整理者阿曼尼莎罕王后的塑像前,一位文化界人士讲述了一个遥远而又动情的故事——
1533年,古叶尔羌汗国阿不都热西提汗率一支随从到卡勒马克大戈壁狩猎。每到夜色降临,这位国王都要扮成农民,去乡村借宿以此体察民情。这天晚上,他来到一个残破颓废的土屋里。主人是位砍樵人,名叫麻合木提,有个女儿叫阿曼尼莎罕。苏丹进屋后看到墙角上挂一支弹拨尔琴,就请主人弹几首。麻合木提说:“这琴是我女儿的,叫她为你弹吧。”阿曼尼莎罕缓缓操起琴,弹起了“潘吉尕木卡姆”,一边弹一边吟唱道:“主啊,万分感谢你,你把一个公正的人封为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为穷人遮住炎阳。乃裴斯啊,你要为我们的国王祈祷……”弹拨娴熟,歌甜曲美,国王连忙问道:“你唱的歌从哪儿学来的?乃裴斯是谁?”“我只唱自己写的歌,乃裴斯是我的笔名。”国王惊异万分,问她多大了,麻合木提答道:“今年刚满13岁。”阿曼尼莎罕站起来,朗诵了自己写的几首诗。国王不信是她所写,姑娘稍一蹙眉,拿起笔,“刷刷刷”写下一首小诗“面前这个奴仆把我愚弄,今晚顿觉屋子里荆棘丛生。”
国王笑了:“我出去一会儿就来。”不到一个时辰,国王头戴王冠,身着王服,手握权杖,牵10头羊和茶叶、绸缎,带四个官员来到麻合木提家,以国王身份求婚。阿曼尼莎罕成为叶尔羌国王后。
阿曼尼莎罕既聪明又漂亮,对维吾尔古典音乐颇有兴趣,擅长写诗,弹琴唱歌。不久,阿曼尼莎罕提出要改革木卡姆,国王支持她,并请木卡姆演唱家、音乐大师喀迪尔加入其间。“强强携手”的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一是提纯了维吾尔木卡姆,二是扩大了木卡姆的范围,三是重新修订了歌词。
经过改造的维吾尔木卡姆从原来的16套压缩为12套。艺术形象突出了,热情奔放凸显了,之间的结构严谨了,其中阿曼尼莎罕自己创作的“依西来提·安格孜木卡姆”,成为十二木卡姆中最重要的片段。她的名作《精美的诗篇》、《美德》与《心灵的思考》使她在叶尔羌汗国名气大噪。
阿曼尼莎罕和喀迪尔还把著名诗人、学者的诗歌也填入套曲,全面提高了木卡姆的文化含量。
如喀迪尔的诗:“木卡姆是黎明的晨风,它是世中哈伦(套曲)的前奏,百灵在它面前也觉得惭愧……”又如麦西热甫的诗“你要远离仙女般的姑娘,在她们面前死亡,不如忍受孤独。语言劝不住失恋的人,痛苦和失恋是一对双生婴儿。”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中把爱情和宣扬公正与善良的歌词贯穿其间,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自由幸福和永恒的爱情主题。
阿曼尼莎罕这位十二木卡姆音乐的集大成者,正当创作旺盛期,却在34岁因生育而不幸殒命。她的知音和爱侣阿不都热西提汗哀痛欲绝,写下许多动人心魄的挽歌。也许是因为极度的情感打击,这位国王三年后也追她而去。
遗憾的是,十二木卡姆的诞生地却找不到一个能将全套曲唱完的人,但这也足以让我领略了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博大精深和声乐天地的空灵。
民间大师
维吾尔木卡姆,经16世纪的规范整理和完善,经历了400多年的定型和发展,但其主体形态、结构、顺序等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终成为一部跨越几个世纪的经典之作——十二木卡姆,它将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
喀什噶尔《十二木卡姆》已固定有170多首曲牌,70多首乐曲和2702段唱词等精品。新中国成立后,由民间老艺人吐尔迪·阿洪演唱的喀什噶尔《十二木卡姆》乐曲,从头唱到尾需要整整24小时,堪称古典维吾尔音乐的压轴之作。
提到十二木卡姆,提到阿曼尼莎罕,必须提到喀迪尔。这位著名的宫廷乐师在搜集、整理、完善十二木卡姆的大型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喀迪尔是地地道道的叶尔羌人,维吾尔族著名的热瓦甫琴就是他发明制造出来的,而把最初的肠衣弦改为丝弦的也是这位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才华和文学的高深造诣,使他在我国西域、中亚、西亚地区有着非常之高的威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奔他而来学习音乐。他的诗集和他那优美的文笔,为整理加工填充歌词增色不少。他在叶尔羌汗国宫廷有着显著的地位,与国王过从甚密,成为挚友。我们在歌颂阿曼尼莎罕的时候,也一齐歌颂他,我们记住阿曼尼莎罕时,也应记住他,当我们欢唱十二木卡姆时,也为这两位音乐大师赞歌!
欢乐海洋
这一年的春天,我和一位画家来到刀郎舞之乡麦盖提,观摩了央塔克乡村民的刀郎木卡姆。陪同我们观摩的县文化馆的托乎达洪用不太熟练的汉语介绍道:“刀郎木卡姆和喀什噶尔木卡姆不一样,是两个样子嘛!”我追问哪些方面不一样,因为语言的原因,他只说“海买斯(全部)不一样!”幸好村里有个在喀什上过卫校的学生当了半拉子翻译,算是说明白了。
如托乎达洪讲的,两地的木卡姆无论名称、调式、旋法、节奏,甚至伴奏乐器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刀郎木卡姆共有九套乐曲,由五部分组成,即:散板序唱,切克特曼,塞乃姆,赛勒克斯和塞乃曼。
现在,在一棵古老的大柳树下,央塔克乡的刀郎木卡姆开始演奏了,只见十多位中年男子席地而跪,有的拨弄卡龙(琴),有的弹热瓦甫,有的敲击达卜(手鼓),一开始是高亢、奔放、激昂的乐曲,慢慢地从高音下滑,进入第二部分即切克特曼,粗犷豪迈……
演奏者很投入,不一会儿,便一个个汗流满面,嗓眼沙哑。这正契合了大漠刀郎人直爽古朴的性格。随着套曲的进展,歌舞队上场了。一阵欢快的旋转后,舞者的节奏趋于平稳,男女演员变幻着队形,有一种舒缓的美。托乎达洪冲我喊了两声:“塞乃姆!”噢,我明白了,现在进行到第三部分塞乃姆了。
不到一个小时,刀郎木卡姆已进入第五部分,即尾声“塞乃曼”。演唱速度加快,气氛欢腾,热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围在四周的村民们翩翩起舞,汇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场。没有号令,没有安排,完全是刀郎人的歌舞细胞哺育出的艺术方阵!
我再也坐不住了,在一位村妇女干部的盛情邀请下,我也卷进了木卡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