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林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的发明创造也同样需要集体合作与协调来实现。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合作小组的建立
分组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课堂学习中,2人、3人或4人组成的合作小组最为普遍。也可以将学生分组与课桌位置结合起来,如前后两桌为一组,这样可以保证小组活动的便捷性和课堂的效率性。当然,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合作学习时,如对于一些课外完成的作业或课题学习活动,不妨让学生打乱课桌顺序,进行分组学习。
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这样能使所有学生参与不同角色的活动,有利于消除个别学生的以“我”为中心的缺点,从而保证学生的机会公平,也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合作技能。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
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索教学知识,有利于小组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合作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好。在探求新知、突破知识重、难点时,在教学易混淆的概念、性质、规律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时,在巩固所学知识时,这些都是组织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此时开展合作学习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并且问题一定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趣味性和典型性。
三、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犹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该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他人合作。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万事都考虑让学生合作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减退,走向社会以后难以独当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并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判断问题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是学生都可以理解和解决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不用流于形式进行讨论、合作;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或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以指导者的姿态出现于课堂教学,其恰当的引导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各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五、活动时间的调控
由于受到更多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开展合作学习需要的时间要比讲授法教学要长,尤其是刚开始开展合作学习之初。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应尽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
当然,活动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千篇一律,有些内容可以用课堂上的几分钟来完成,也有些内容需要用2—3个课时乃至1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但是,在现在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往往担心课堂上讨论交流放开了,课堂任务就完不成。这种担心是客观存在的,解决的办法不是让学生尽快知道结论,而是应重新思考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容量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合作交流可能给教学时间带来的一些影响,尽量将教学时间安排得更充分些,使组内每位同学对问题达成共识。当然,就是完不成任务,也未必是坏事,关键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进步怎样。
六、合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个体对小组的作用,产生比较融洽的组内关系,顺利完成合作任务。通过时间的推移,通过进行一些互相依存的训练,他们之间会产生一种荣辱与共的观念,会产生一种和睦相处的关系。当然,为了提高合作的效率,一定的合作技能训练也是必要的。
七、活动结果的交流与评价
合作学习的结果应通过学生的汇报在班级获得共享,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及丰富学生对知识的多方面理解。那么,由谁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呢?小组汇报员应是可变的,应使每个学生都有交流汇报、展示的机会。特别要避免在课堂汇报中“只叫会的,只听对的”的情况,应尽量从出现错误的、产生障碍的学生开始,要求他们讲出产生错误和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其独具魅力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在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思维得以发展。
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的教学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