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曲漫
【摘 要】初中音乐欣赏课旨在扩大初中学生的音乐视野,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其音乐的审美文化素养,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引导学生感受美、启迪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激发学生创造美有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欣赏 音乐美
一、前言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每遇欣赏课,教师多是播放乐曲,时间一长,学生就会造成听觉疲劳。而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艳丽的画面、逼真的形象和美妙的音响浑然一体,声像并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听感官,巧妙地把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从而使学生走进音乐,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创造美。
二、创设乐曲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美是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尤为重要。如在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大屏幕出示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和着古筝奏出的悠扬优美、安宁幽远的音调,再加上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中。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而且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使他们的视线不再是单纯地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自始至终地融入到音乐意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再现作品内涵,启迪学生欣赏美
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它是根据作曲家的感受及理解通过音高、速度、节奏等专业术语创作而成的。对于学生来说,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恰当地运用录像、VCD视听工具等多媒体再现作品内容,表现作品思想,情景交融、身临其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录音配上画面,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学生便对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了然于心。
四、诠释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一张嘴、一架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的需要。多媒体以其存储容量大,显示信息快捷、方便等特点,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趣味化,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民族乐器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欣赏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使学生在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的同时,理解协奏曲的含义。而一首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很多:作者简介、代表作品、作品体裁、曲式结构等许多相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而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可以编制教学软件,通过文字加图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其生平,并收集他的主要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波罗乃滋舞曲》的音乐片断及文字说明,然后重点播放舞剧《天鹅湖》的录像片段,鼓励学生模仿录像中天鹅的行走、跑动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看、边舞的欣赏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生动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之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在理解乐曲的基础上,把音乐欣赏从官能欣赏发展为情感欣赏。
五、活化德育渗透,激发学生创造美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字,字母,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材内涵,发掘德育资源,在音乐欣赏中激发学生汲取德育力量的热情。而这些德育教育点用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比抽象的音乐更具体可捉摸,给学生的感染力更强。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宣扬的是全民抗战的思想,可采用电影片断等形式将日寇侵略中国国土、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再如,在学习“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之前,利用大屏幕展示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的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目标。
六、结语
总之,利用媒体教学,采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广泛借助美术、文学、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使较为抽象的音乐欣赏教学变为具体可感可知,可以使音乐欣赏教学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产生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让更多的学生爱好音乐、发展音乐,全面提高音乐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廖家弊.音乐审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