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杰
【摘 要】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本文认为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建立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方式,网络、短信、周记、问卷调查等方式,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关键词】思想动态 周记 网络 短信
在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而处理好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这一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问题是如何才能及时、有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灵之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真正达到师生间的心灵对话,使辅导员工作的开展真正做到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接受新生事物快,对前景充满希望和憧憬,各种想法及打算都有。要让青年学生敞开心扉,坦露心声,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素养,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重要地位,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辅导员的思想作风势必要影响到学生,因此其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2.广博的知识和兴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具有较高智力结构和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由于一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断涌现,学生的信息源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辅导员及时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造性参与教学与科研,勤于学习,善于读书,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大对艺术、文学、历史等知识的涉猎。同时,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在工作中回答、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到以理服人,能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找到共同语言,给学生树立治学的榜样。
3.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高校政治辅导员必须以较高的工作热情对待本职工作,工作中尽职尽责,体现出较强的敬业精神,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威信,学生才能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
4.开朗、和善、坚强的性格,辅导员需要与各种类型的学生交往,和善开朗的性格有助于这种交往的顺利进行。
5.深厚的美学修养,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的政治辅导员要有深厚的美学修养,一方面要塑造自己的人体美,体现人体蕴含的力量、技巧、气质和风度等等;另一方面,要着力塑造自己的心灵美,这是一个人的理想、意志、知识、道德和情感等方面的概括。辅导员把自己的美展现给广大同学,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辅导员需要在各方全面发展,才能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学生才乐于与老师沟通交流,辅导员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主要策略
1.建立多渠道的交流沟通方式
与学生交流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学生进步的关心、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忧心的过程。因此,整个交流谈心的过程必须入耳、入脑、入心,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 上位心理” 和“ 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具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位差效应,师生均应学会换位思考,注意位差效应,辅导员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朋友间的心态而非以家长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调整自己形成平等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才能事半功倍。辅导员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建立多种沟通渠道来及时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
(1)个性化的交流沟通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个别交流沟通,针对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的沟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认识,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方法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2)团队交流沟通。团队的人数以三到五个为宜,通过学生事前与辅导员约定谈话问题的方法开展,如针对“大学生大学期间是否可以恋爱” 问题,师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3)专业交流沟通。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如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长期的联系与交流,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同时也会在长期的合作中与指导教师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辅导员在学生专业方面要有所了解,以便能给予学生很好的解答和指导。(4)辅导员除了与大学生正面交流以外,还可以通过查阅档案、侧面了解、留心观察等方法,摸清学生的经历、特长、爱好、愿望、性格、品质,及时分析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
2.通过周记的形式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交心的过程,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是理解学生思想感情的需要,与学生真诚沟通、平等交流,是实现师生关系融洽、升华,由知情到知理的重要渠道。周记可以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的对话。从学生的周记中辅导员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爱好什么,哪些学生有什么特长,学生学习情况,班级的纪律、卫生、班干部工作,学生间关系等等,一些不好公开讲的或不愿意讲的事,学生都会在周记中与辅导员交流,使其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避免了偏听偏信。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对学生反映的普通存在的问题,可以在班会上进行讲评,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在周记中与之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网络渠道
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人际环境,更利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宣泄。因此,网络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教育环境和崭新的工作载体。可以在校园网络中建立谈心室、咨询室,还可以通过飞信、E-mail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因为网络的匿名特点,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更加真实和直接,在网上谈心学生会更加轻松,辅导员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大学生是社会中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尤其网络时代,他们在接受信息时更注重独立地思考和判断,因而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趋向于理想的现实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活观念的多样化和行为的功利化。因此,辅导员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抓住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给与正确的引导,掌握思想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同时使学生正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达到更好更全面的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4.短信渠道
大学生是使用短信的主要群体。“调查显示,75.5%的大学生有手机,而在使用手机对外联系的方式上,98.8%的学生都曾使用过短信”。利用手机短信,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短信这种匿名的方式,可以避免各种顾虑,消除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绪。相对于以往的报告、讲座、征文等相对单调、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手机短信更加时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传播。
5.问卷调查渠道
目前大学生思想不断变化,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社会、学校、网络等都在不停的影响他们,辅导员可以针对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大多数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比如恋爱、大学生结婚、网络、大学生助学贷款、居民医疗保险等等涉及学生的问题,辅导员都可以设计不同的问卷进行调查,此种方式不但可以做学生思想研究,更能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6.班干部渠道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领导核心,是配合老师及学校做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在高校辅导员及其它教育者的教育、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他们既是大学生实行自主、自律、自治的载体,又是沟通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带头人。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实施者。由于他们本身是学生中的一员,一方面与同学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对学生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建议要求,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学校和老师,便于学校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与同学年龄相近,生活环境相同,阅历相似,使得彼此之间较能信任理解,容易了解同学的真实思想情况。辅导员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向。
三、辅导员应具备的工作态度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用真挚感情开启大学生的心扉、用求实精神把好大学生的思想脉搏、用科学态度掌握学生思想变化,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真实想法,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辅导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生的思想变化。1.要善于积累思想信息,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建立学生思想档案,收集和积累学生在社会经济和教学改革、就业分配、考试实习、评优评奖、感情受挫等方面的思想反映。综合分析引起学生思想波动的原因,及时找到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准确预测学生思想倾向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工作提供可靠依据。2.要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准确把握学生真实思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高校辅导员工作极具有挑战性,只有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主动增强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和创新等能力,才能切实开展好日常工作,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惠群.周记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J].教育管理与评价, 2005, (23).
[2]刘幼昕.手机短信挑战高校德育[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5, (4).
[3]张建国.大学生手机短信教育及其治理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 (4).
项目基金:校级青年课题基金,课题编号:2009SKQN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