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应坚持的原则和采取的策略都值得研究。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兴趣;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8-0047-0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十分紧迫的任务。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探求知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基于这种认识,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若干个优秀的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途径。那么,怎样创设优秀的问题情境呢?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蕴含一定的数学思想,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此,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数学知识的连续性,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的发展。
2.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
3.有利于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美好情感的形成。
4.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学习关系的形成。
在这些原则思想指导下,依据新的课程理念,联系教学实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一、引发认知冲突,打破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情境:
如图(1)所示,三条路围成一个三角地带,要在它的中间建一个蔬菜市场P,并使市场P到三个交叉路口A、B、C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市场P应建在哪里呢?然后教师用三根橡皮绳一端系在一起作为P点,另一端分别固定在A、B、C三点。教师一边牵动P点一边问:“PA、PB、PC的长度相等吗?”通过几次实验,要使学生体会到单靠观察是不准确的,用测量的办法也是不可取的。最后教师指出:“只要我们掌握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学生就会带着到底怎样确定市场P的位置的问题,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创设师生民主、平等、愉悦的合作学习氛围
在这个气氛中,教师能当好“导演”,学生能当好“主角”。只有这样,问题情境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启智,在活动中反思,以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教师首先布置如下计算题:(1)(1+2a)(1-2a);(2)(2x+5)(2x-5);(3)(100+1)(100-1);(4)(y-7)(y+5),然后教师说:“我和大家都做一做,咱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对。”接下来,教师在讲台上做题,学生们独立做题。约1分钟时间,教师告诉大家,他已经做完了,学生们发出惊叹声。紧接着,教师提问几个学生,他们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之后,教师说:“老师不是直接去用一个多项式乘以另一个多项式,而是用平方差公式做的。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大家从这4个题目中自己去找一找,看看存在什么规律。”
三、使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事物
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学生应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感受知识,学习知识,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数学问题十分关注。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推论的应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情境。
首先,教师发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学生回答:知道。于是,教师说:“那好,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所示,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打成几块碎片,老奶奶很着急,你能想办法帮助她,把碎片重新拼成圆形的镜子吗?”破镜重圆是人人熟知的,教师由此引发学生使用圆周角定理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们十分关注这个数学问题,因而能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记忆犹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难度要适中,提问方式要适当
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求知的心理活动。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入手;问题太容易,学生索然无味,不感兴趣。
五、创设问题情境应贴近数学教学的实际
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情境,以期圆满完成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是这样,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只有刻苦钻研新课程的精髓,严格遵循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才能创设出一个个优秀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课堂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张明甡,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责任编辑 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