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莹
【摘要】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一门艺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注意做到: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班级里科学分组促进合作学习;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合作效益。
【关键词】合作、科学史、科学分组、评价
Trains the student in the scientific teaching to cooperate consciousness
Ni Haiying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is an art which how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human is together, trains the student with other people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is the time entrusts with each teacher's important task.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unifies own teaching practice attention to do: Trains the student using the science history to cooperate consciousness; Trains the student in hobby club's activity to cooperate consciousness; In class and grade science grouping promotion cooperation study; The display appraisal's drive function, raises the cooperation benefit.
【Key words】Cooperation, science history, science grouping, appraisal
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一门艺术,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都以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为基点。然而,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大多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很多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他们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今后将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更别谈个体发展和事业成功。尤其是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这种状况就更加令人担忧。因此,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 ,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科学探究和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我认为科学教学应该更有利于人的健全人格特别是合作意识的培养。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做到以下四点,效果甚佳:
1.有效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中,合作精神是对个人独创精神有益的补充,这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杨福家院士曾经说过:“今天的科学实验已经不象本世纪初那样,仅靠一两个人就可以获得重大研究成果了”。就拿发现第六个夸克(顶夸克)存在的证据来说,发现者是两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都有超过300名的工作人员,加起来超过了600人。身为其中之一,要与其他人很好地相处,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人从小就是尖子,尖子与尖子碰到一起,一定有人不再成为尖子,有些人在这个时候承受不了。当我和学生聊起以上话题时,学生中就会出现两种错误心理:一是消极地说,那就不比了,让他们去研究吧,反正那么多人;二是斗志昂扬地说我不会承受不了,我一定要超过他们,成为第一!很少有学生表示应该取长补短,发挥长处,合作研究和共同进步等等。其实有时候孩子眼界的范围真的很狭小,他们养尊处优,哪里知道科学探索的无穷困难和艰辛,也不会理解科学家们研究过程的快乐和成功后推进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这都需要大人们特别是教师进行渗透教育。
我们可以这样渗透:告诉学生,翻开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荣获者的名单,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现象——人才群体的崛起。人才群体崛起是指人才成群出现。国外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曾经形成了威震世界的人才群。这些人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十七个。人才群体崛起的实质是人才优势互补作用。科学家群体的科学研究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具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因为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现代的科学研究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关在实验室中就能完成的了。
在中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科学发现很多都是由一、二个科学家完成的,这会给学生有不重视合作的诱导,其实即使在十八世纪,科学家之间的相互讨论、书信往来都对他们的科学发现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老师不能简单地介绍牛顿是受苹果落地的启发得出的,应该详细告诉学生:牛顿是在和胡克大量的书信往来中借助了他人的智慧才逐渐形成该定律的。再如,爱因斯坦在1905年所写并发表的五篇震动世界物理学界的论文,几乎每篇的最初构想都曾经在奥林匹亚科学院的聚会上和朋友讨论过,其中相对论,他曾在长达十年的苦苦思考中,多次向朋友们表述过,并且每次都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有价值的启发。
2.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利用科学史的教育的确能活跃课题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启迪学生心灵这一方面我还不能确定程度有多深。学生很可能只是当故事来听听,然后深表同感,平日里仍然我行我素。以兴趣小组提高班为例:
一开班我就向学生们介绍了科学家合作成功的事例。但当我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后,不管习题有多难,那些优等生们基本不交流,宁可花大量时间回家死想以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也不好意思去问别人。看来简单的说教效果不大,得有实际行动。我设计了一道简单的物理题,在发给不同的学生时去掉不同的已知量,也就是他们带回家的是各自少了一个不同条件的无法完成的作业。下一节课我故意迟到。学生们在教室里终于愤愤地“合作”埋怨老师的“错”题,待他们题目拿出来一对,互相补充了缺少的条件,正确答案随即产生。于是我的出场就带来了他们的深思——我告诉学生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信息,每个人拥有的信息量无论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都只是有限的,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呢?交流、合作无疑是使自己受益匪浅的最佳方法。
这两年以来,每一批兴趣小组都被我以这种方法“训练”过,而且带来的效果令我满意。学生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想到老师的“忽悠”,于是促成了他们的交流与合作。我尽量多创造时间给他们自己讨论来解决问题。另外,除习题讨论,我把还未学到(即将学到)的科学定理、规律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课题和实验带领他们共同探讨:初一有凸透镜成像、牛顿第一定律,初二、三有化学反应规律、电生磁、磁生电、光合作用等等。请他们在没有任何知识提示的情况下做猜测,同时给予自由发挥、充分动手的实验机会,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各抒己见讨论出结果。在这样没有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从情感的沟通、信息的交流里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更有利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在班级里科学分组促进合作学习
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大班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新课改倡导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在合作小组开展的过程中,为使学生乐意和有效地参加合作,我尝试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组方式。
3.1自然分组
初期,我主要以学生的座位作为分组的依据,座位前后四或六个同学作为一个小组。这样的分组节约时间,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分组过于随意,久而久之学生兴趣不大,合作停留于浅表;组和组之间由于学生科学基础差异性导致层次差异较大,有些组合作起来比较困难。
3.2“组内异质”分组
查阅相关资料后,我把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组建。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它必须是两名以上学生(通常4~6人)根据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互助。“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开展。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一方面使各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组大体均衡了水平,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的发挥,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在与班主任协调后,我们将学生按照以科学学习能力和成绩为主,性格特点为辅,按好、中、后三个层次进行搭配。同时,规定如下:组内轮流记录,积极发言,观点最少者作为代表把组内成果带入全班交流。从而促进合作的有效开展。
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也有一定问题:后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没有发挥主体能动性(虽然他们进步不少),同时好学生受益不大。
3.3“组内同质”分组
实践中我发现,小组成员不应是长期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合作内容而进行灵活调整。特别是在知识整理和复习巩固方面的合作学习,很需要探讨和互助,如果按上述的“组内异质”分组,那么优等生就只起到“小老师”的作用,而自己却难以提高。我于是把“异质”组的好学生抽出来,形成几个优秀组,不过他们还是原组的“顾问”,当原组的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顾问”讨教。在下午3、4节等的自习课上,这种“组内同质”组就共同写作业和复习。如果单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话,这种分组是效果最明显的。首先,优秀生的能量得以深度开发:在教师工作的辛苦程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这届,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是往年的2~3倍。其中一个在段里排六、七十名的学生也考上重点,她告诉我,很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都是在优秀组里同学们告诉她或讨论出的,特别是中考前夕,优秀组放学后都不愿意回家,一直在教室里共做习题!看来他们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4自由组合分组
小组间的心理相容是团结的基础,也是实现目标的保障。心理相容可以为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使成员保持良好心境,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利于整体合作。我考虑到组合的小组成员间应是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于是,有时候我也同意学生们按自己意愿自由组合成“好朋友”小组。特别是做科学实验时,成绩后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一定比别的孩子差。这样分成的小组内同学更加团结,更能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总之,我认为不应该墨守成规地长期固定不变的使用同一种分组方法,应该根据合作内容而进行灵活调整。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也教会了学生在将来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合作伙伴的灵活处世方法。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开展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它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对增强学生群体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积极影响。
4.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合作效益
灵活的评价方式是合作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被人尊重与认可,而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特别强烈”。因此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活动后,准确、恰当、有效的评价便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教师不要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我主要参考学生考试成绩的进步分和小组团体进步分。
其次,教师要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微小创造性以及参与的积极性都纳入评价范围,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鼓励他们互相督促,互相检查,互相评议、相互补充,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再适当点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由自己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这样才能使合作 、评价形成良性循环,其实,自评和互评也是合作的一个方面。当然,教师要强化激励手段,离开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合作探究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比如教师把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等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对那些特别优秀的论文,可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刊物,力争公开发表。
最后,教师要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因为优等生很容易从合作中获取乐趣和进步,而后进生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仅仅简单的一句“你真棒” 的评价难以真正奏效,需要发挥教师机智,耐心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合作成果展示时让这部分同学先展示,组内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让这部分学生也有机会享受小组合作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