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宁
关键词:欣赏音乐;体验;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121-01
课时:1课时
教学年级:四年级
教学内容: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教学目标:
1.欣赏《单簧管波尔卡》,体验乐曲轻松、欢快的情绪。
2. 在音乐活动中了解乐曲结构并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3. 简单了解波尔卡舞蹈与单簧管乐器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单簧管的音色特点,乐曲所表现的“波尔卡”的跳跃情绪特点及乐曲曲式结构特点。
教学突破口: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为教学突破口,通过听、奏、舞、唱、创作等多元形式的感知体验,使学生感受乐曲的风格与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单簧管波尔卡为背景音乐,播放有关欧洲风光与波尔卡舞蹈的场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段视频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欧洲,风景优美,好多人很幸福地在跳舞。
教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这种舞蹈叫波尔卡,它是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波西米亚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的舞步比较碎,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以男女对舞为主;于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洲。好!现在,我们就走进欧洲,去欣赏一下独奏曲《单簧管波尔卡》。
二、听赏《单簧管波尔卡》
(一)感受音乐。
1.学生们闭上眼睛,听音乐;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示:你认为这首乐曲是用哪一类乐器演奏的?
2.教师拍击乐曲中典型的三种波尔卡节奏。并请学生第二次听音乐。
教师介绍单簧管乐器,并吹奏。或使用多媒体出示该乐器图片并同时播放乐器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单簧管——它在木管乐器中是音域最宽的一件乐器,善于表现轻松活泼、诙谐幽默的乐曲。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的演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者利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乐器音色特点、构造特征,增进学生的音乐常识。
教师同时介绍波尔卡舞曲的风格。说明《单簧管波尔卡》的旋律来自民间,经波兰单簧管演奏家普罗修斯卡改编,成为一首单簧管独奏曲,受到人们欢迎。
(二)表现音乐。
第三次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节奏在刻画乐曲的情绪方面所起得作用,并随着节奏拍击或做动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用易于学生掌握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自觉地为乐曲划分段落。
第四次听,学生再次用动作表现音乐。同时,教师要求学生们将自己的感受用图形或线条画出来。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次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曲式结构。
(三)用乐器体验音乐。
1.学生分组,教师出示打击乐器:铃鼓、串铃、响板、双响筒、碰钟、三角铁。学生们选出适合为这首乐曲伴奏的乐器。
通过聆听与分组讨论,学生得出,碰钟与三角铁不适合为这首乐曲伴奏,而剩余的四种乐器均适合为该曲伴奏。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在A段音乐中,适合用响板、双响筒这样的木质乐器伴奏,而在B段音乐中却适合用铃鼓、串铃这样的长音乐器伴奏。
3.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师生一起为音乐伴奏,没有乐器的同学也可以用双手拍腿来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参与,随着音乐边听边敲,然后以讨论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背唱音乐主题曲。
听音乐,学生随着哼唱主题曲。并说出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了几次。说出这首乐曲的三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欧洲,领略了那里的风光,欣赏了他们的民间音乐《单簧管波尔卡》,了解了单簧管这件乐器和波尔卡舞蹈。而且,还边听音乐边为乐曲进行了伴奏。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和画面中的舞蹈一起跳起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结束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