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梅
《聋校教育学》明确指出: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矫正他们心理缺陷的重要途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是他们回归社会的必备条件。[1]然而,当今聋校的语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有些学生读了五、六年级,甚至读完初中,还不能顺畅地表达思想、与人交流。说话、写话时,词序颠三倒四、句子成分残缺、条理不清、表意不明等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发展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聋校教育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口语为主,培养正确的语言表达思维
聋校师生的语言形式主要有口语、手语和书面语三种,其中口语和书面语是主流社会使用的汉语的两种表现形式。手语直观形象,聋人之间喜欢用它进行交流。但是,手语词汇贫乏,没有固定、清晰的语法,表达方式比较有限。教学实践也表明,聋生按手语思维写下来的句子,成分残缺、词性误用、语法错误、表意不明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地阻碍了聋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聋生要融入主流社会,必须掌握主流社会的共同语——汉语。在汉语的两种形式中,口语是聋童顺利学好书面语的基础。《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明确指出:聋校的教学语言应以口语为主,凭借课文,使用手指语、手势语、板书等多种语言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它阐明了口语在各种教学语言中的主导地位,手语只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工具和手段。因此,聋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口语教学为主。
以口语教学为主,是要求教师在凭借其它教学语言的同时,课堂上必须由始至终地运用声音洪亮、口形清晰、语速适中、难易适当的有声语言,面向学生表达教学思想、开展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聆听语音、辨看口形,辅看手语、体态语等形式,理解接受老师的口语信息;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聋童开口朗读、背诵课文,并用口语思考、回答问题,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对聋童来说,口语不但是有声的口头语言,更是一种发音动作,目的是借助它来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口语教学具有心理学上的意义,它能够启发聋童开口说话的意识,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聋童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思维,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语言表达的兴趣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语言、动作、实物、图片、电视、电脑、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新的语言情景,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入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拓宽视野,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一定的情景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泉,和谐民主的气氛则是学生大胆进行语言表达的前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合一”的原则,认为:“是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做,做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2]情景教学法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它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生活情景中感受与体验生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与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诱发语言表达的兴趣。(一)在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能够以鲜明可感的教学形象,为缺乏生活经验与表象积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聋生降低了理解语意的难度,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深刻地体验作者的感情。(二)情景教学符合聋生的好奇、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在依照课文内容的情景表演中,学生常化为文中的人物,兴致勃勃地模仿他们的言行、动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因此,对于聋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的心里,从而进行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在教《繁星》这篇课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将“繁星”变成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学生交流的对象。让学生和“繁星”做朋友,让他们共同活动,一起玩耍,互相倾听心声……这样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上课,而是一次愉快、轻松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引发语言表达的欲望。(三)情景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利用一定的语言提示,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自主、活泼地开展语言交际,直接训练他们应对生活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由“创设情景”到“自由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接收理解——内化语言——外化表达”的过程[3]。而要学生敢于自由表达,乐于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教师在创设情景后的教学,还应该注意气氛的和谐性,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敢于并乐于把自己在课堂上看到的和体验到的,用语言自由地表达出来。总的来说,情境教学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饶有情趣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聋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积极性,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重视读背,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语言表达的材料
在聋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理缺陷,使得老师不相信他们,过分照顾他们。一节课中,只见老师不停地又说又写、又比又画,手舞足蹈,深怕学生不理解,忙得不可开交。在这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中,学生是难以掌握“活”的语言的。聋生由于失听,利用视觉获得信息的能力要比健全学生强,而且他们的发音器官还是正常的,所以聋生的朗读训练是有其心理、生理学基础的。聋生在朗读时,一面看语言文字,一面读出来,并伴有丰富的表情、动作或手语,完全能表达出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放手,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发展聋生语言的有效方法。如在教聋教版语文第十六册第一课《桂林山水》时,首先是初读感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熟读理解。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流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逐句逐段地熟读,细读、细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借助一定的情景,在老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就能逐渐理解句意和文意。最后细读感悟、积累运用。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让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桂林山水如画般的美景,充分地感悟语言材料,感受与体验桂林山水的美。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感情,并积累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到桂林,并练习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描述自己在想象中所看到的桂林。学生通过初读感知到熟读理解,再到细读感悟和积累,这样,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及表达方式也会被消化、吸收,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就能挥洒自如地表情达意了。
聋生学习语言虽然很困难,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他们正确的语言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注释:
[1]王效贤,王明泽.聋校教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邓治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小学语文教学,2000.
[3]龙文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王效贤,王明泽.聋校教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胡明扬.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3]龙文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季佩玉,黄昭鸣.聋校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梁梅 广东省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5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