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展现教材情感因素的方法研究

2009-10-28 07:01宋旭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情操课文教材

近年来,人们对情感教育越来越重视,而语文学科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依托。在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展现其中的情感因素,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是结合在语文课程中展现教材情感因素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语文课程中展现教材情感因素的理论依据

(一)语文教育学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几乎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所有表现形式,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表现了亲情,《雨巷》表现了爱情,《金岳霖先生》表现了师生之情,《记念刘和珍君》表现了悲愤之情,《归田园居》表现了恬适之情,《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表现了正义之情等等。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长期受理科类课程的影响,把这些课程的重视知识传授、强调理性分析推理等教育思想照搬过来,致使我们常常把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然后把那些解剖出来的知识兴致勃勃地“喂”给学生。“语文课的理科设计与管理(包括讲授与考试)恰恰抹杀了它最本质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愉悦的‘育人功能。”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见到的只是一个个冰冷的知识点,谈何去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呢?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打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我们在分析林黛玉的美时,用手术刀把她解剖开,掏出她的肺,指着说,为什么林黛玉脸若桃花,因为她得了肺病,里面有个大窟窿;再看她的胃,消化不良,难怪她身体苗条。这样一分析,再漂亮的人也非给分析得面目可憎不可。“语文学习,本质上就是形成人的独立的精神本位,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的精神与人格,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最终达到整体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 展现教材情感因素策略,就是要使学生不是通过理性分析,而是通过整体感知的手段感受课文中的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体验课文,从而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感的熏陶,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所谓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也即一个人的情感一旦表现出来为他人所感受,就能引发他人相似的情感体验”。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移情”。例如,一个人本来心情不好,但当他走进一个欢乐的人群中,也会被其中的欢乐气氛所感染,变得心情舒畅。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一情感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现教材的情感因素,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易于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三)情感心理学理论依据

常言道:“知之深,爱之切。”根据情感心理学的理论,“在情感和情操形成的心理机制中,认知占有重要和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把情感上升为情操的过程中,认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情操是一种最深厚、最坚定的高级社会情感,当人们对事物有了深化的认识后,才有可能不断坚定自己的情感,从而逐步形成情操。于漪老师曾说:“唯其知之深,心灵上才会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久而久之,收到豁然贯通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实验,某地一个小学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缺少对父母的爱,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包括:访父母、夸父母、访(外)祖父母、夸(外)祖父母。经过活动,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对父母的认知,从情感上更加爱父母。 由此可见,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情操。

二、语文课程中展现教材情感因素的方法

(一)抓住课文中的动情之处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情感,这些情感就隐藏在许多的动情点之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较为有限,不一定能够发现并充分体验到内中蕴含的情感。这时,教师的主导性就应体现出来,发现课文中这些动情点,并尽力把这些动情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于漪老师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精彩的语言,带着感情教,带领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学生心田就得到滋润。”

比如《荷花淀》。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普遍觉得荷花淀写得很美,但对于本课中涉及到的夫妻之情,特别是当水生嫂听到水生要去参军,手指一不留神被划破了的细节,学生不一定能体会得透。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但作为教师,应该帮助他们理解体验,这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在分析水生嫂时,可先放歌曲《九九艳阳天》,并请学生针对歌曲发表看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写了一件什么事(夫妻分别),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欢快喜悦的情感);再进一步追问:“这样表现合不合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看《荷花淀》,水生嫂在听闻丈夫要参军打仗时的表现是什么样。两个例子一对比,学生立刻发现,《荷花淀》所描写的人物更加符合人性,其形象更为丰满。在这个基础上再分析水生嫂划破手指的情节,学生就有了深一层的体验,理解到内中复杂而矛盾的感情。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朗读赏听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过程:学生在朗读文艺作品时,使语言充满发自内心的热烈情感,他或者赞赏美好事情、高尚情感、崇高道德,或者满怀愤慨和憎恨。”可见,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朗读在情感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刻,朗读水平较大部分学生高,根据心理学的“移情”理论,“教师的表情、语调、身体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携带文化信息的讯号,具有传递功能、感染功能,使儿童产生相应的情绪活动,对教师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容易接受”。通过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能使他们较容易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另一方面,学生的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个体动用心、耳、口、眼、脑等器官,揣摩词语的内蕴,体会文本的情味,根据自己的理解调动感情来“演绎”。在学生不断的朗读中,学生的理解会逐渐加深,情感体验也会随之深刻。故而,叶圣陶说:“如果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有这样的做法:“我给学生上课,对那些重点句子,也引导大家用不同的感情色彩去读。读过之后,大家鉴别,哪种读法最合适。” 通过这样的教法,使学生更好地体悟其中的情感。

例如《故都的秋》。这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但是由于广东的四季变化不太明显,学生很难体会到“故都的秋”的妙景。而观看录像也未必是好办法,一则局限了学生的想象,二则录像也不能很好的重现文中之景,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朗读。先由教师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静听,学生有感觉了,再请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把感受最深的一段读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对感情把握得不太准确的学生现场加以指导,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点拨讲解。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朗读,学生普遍能感受到故都秋天的美,达到展现情感因素策略的教学目的。

另外,本策略也适用于古诗词的教学。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就十分重视诵读吟咏,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萧涤非先生在注释杜甫的《秋兴八首》时也指出:“律诗本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诗体,诗人完成一首律诗,往往不是用笔写出来而是用口吟出来的。因此,对于一首律诗特别是像《秋兴八首》这样的七律的鉴赏,更需要下一点吟咏的功夫。” 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也说:“先生很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 只有让学生朗读,甚至是模仿古人的样子吟咏古诗,其中的意境才更容易理解,体会得更深(当然,模仿古人的做法更适合于小学生,对于中专生相信是行不通的)。

(三)引导学生加深认识

要培养学生深刻的情感与坚定的情操,首要就是要加深其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并融入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使知与情在学生的心灵中交融、发酵,结晶出深刻的情感与坚定的情操。

如《道士塔》。这篇文章饱含了感情,但如果仅仅限于对作者优美的文笔而感动,这种情感将是短暂而浅薄的。只有加深学生对当时情况的认识,才有可能使这种情感逐渐转化为对苦难祖国的热爱之情。上课时,笔者首先引用了一系列的数据:“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达到163万件,而这个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中国文物数量的十分之一,这些中国文物绝大部分是以战争、劫掠、欺诈、盗掘和走私等不正当途径流散出去的。” 笔者注意到,当出示这些数据时,学生的脸上流露出既惋惜又仇恨的表情。在学习完本课后,笔者又出示了一组数据:“海外回流文物目前已占国内拍卖行拍品总量的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额超过拍品成交总额的60%。截止到2005年1月,共计拍卖回流文物近4万件。”祖国日益强大,许多流失的文物又回来了,学生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了。笔者还特别提到西安法门寺的佛骨舍利的故事,更使学生对今日中国来之不易的繁荣安定深感兴幸。通过引导学生加深认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深化为爱国情操,加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又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对于这座纳粹德国建立的杀人工厂,学生们的了解并不多,为此,笔者在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和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个曾经的人间地狱,学生们无不感到十分震惊。接着,笔者引导说:“直到现在,仍有一些人在为战争招魂,甚至参拜甲级战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希望能够从人性角度更好地理解全世界人民为什么要共同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学生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不少人在周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中说得最多的一点是对战争的憎恨,对某国一意孤行回避历史、篡改历史的恶行十分愤怒。后来,笔者又利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机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抗日的纪录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丑恶面目,坚定了正义必胜的信念。

(宋旭民 广东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529000)

猜你喜欢
情操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