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9-10-16 06:26孙连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孙连盛 宋 霞 马 毓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身心特点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家指出:“必须把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未成年人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务。”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知识面的扩大,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诸多的不良影响。因此,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我们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搞好绿化,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场所。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3.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4.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5.关注个别差异,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6.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争取在学生生活的所有环境里都能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与家长磋商解决办法,达到共同管理、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上好心理健康课,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课表,有成效。每个班级根据实际情况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堂好课的标准,除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及程度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如何,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各方面是否有积极的表现等。教师应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建立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课堂环境,与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坚持鼓励教育、激励教育,注重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重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3.开辟心理辅导室,为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我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取名为“爱心小屋”,专门进行了装修设计和布置——铺上新地板,配备漂亮的玻璃圆桌和崭新的小凳,摆上美丽的花朵,墙壁上张贴经过精心设计的有本校学生活动的大幅喷画,窗帘也改为有大幅卡通图画的卷轴式拉帘。“爱心小屋”定时开放,有专职老师值班,为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此外,我校还开辟了心理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接收学生电话和信函咨询。“爱心小屋”开设以来,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光顾,教师也从中了解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如高年级学生感到学习压力重,中低年级学生存在较多的自我情绪、情感、人际交往上的困惑。通过心理老师的开导,学生中的许多疑问和困惑开始减少。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习,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并尽快加以实施,努力培养学生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和人类世界造就有知识、有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接班人。(稿件编号:0908190009)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胶东镇教育办公室,山东省胶州市南关小学, 266300,电邮:wangkaikczx@

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