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视角。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内核,学校心理教师要选择和建构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范式,树立积极的人性观、健康观与发展观,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形成积极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扮演积极的心理教育者专业角色,建立积极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把握积极实践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08-04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范式”的革命,也是心理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涌现,对于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思想:学校心理教师自我反思的专业视角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1998年,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Seligman)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心理学家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使雇员心情舒畅,让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获得快乐幸福的高质量生活。
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对心理教育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张积极的人性观。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性中的积极方面,使心理科学更加科学地理解人性,并实施更有效、更积极的心理干预,以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积极的现代人性观是心理教育走向人性化的思想前提,提升与完善人性是现代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关注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改变过去心理学狭窄的关注点,不仅关注帮助人们应对当前遇到的生命中最糟糕的事情,而且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教育具有开发潜能、培养智慧、启迪心灵、陶冶人性、塑造人格的功能,通过心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和人的心理品质发展、完善。发现和张扬优良心理品质——学校心理教育要努力迈进“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新时代。
(三)实现积极的发展目标。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有尊严、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教育的核心旨趣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自己。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辅导的最终目的是在协助个体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四)采取积极的心理辅导策略。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创新的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无疑是心理学理论发展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和一次重要变革,势必会对心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促进和引导学校心理教育从消极转向积极方面,进行积极心理教育。因为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基本上是消极取向,一直高度关注如何帮助人们从障碍和疾病中康复,而忽视了如何促进个人和社会获得最好的发展。正是由于受到消极心理学这一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不少学校实施的是消极价值取向的心理教育,心理教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许多心理教师煞费苦心、用尽全力地试图扮演“心理医生”“精神病大夫”“人民调解员”和“校园教育警察”的角色形象,建立医生—患者式或诊断治疗式的师生关系,在学校从事救火或灭火式的“心理消防”任务。许多心理教师从事着心理矫正治疗工作,感到精疲力尽、力不从心、不堪重负,“希望帮助别人却无法有效解救自己”,发出了“敢问发展之路在何方”的感叹,“蜡烛成炬”的职业倦怠现象屡见不鲜。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髓,对于学校心理教师成长无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帮助学校心理教师全面审视和反省当下的心理教育实践之路,探寻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策略。
二、积极心理学启示: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近年来,伴随着心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效的心理专业工作者”和“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言,积极心理学思潮不仅提供了理性反思自我的科学视角,更提供了难得的成长机遇和实践路径。
(一)选择和建构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范式。借鉴积极心理学思想,努力构建振奋精神、积极向上、释放潜能、充满活力、洋溢幸福的价值取向,以及与之配套的心理教育内容与范式。这就是现代心理学提倡的积极型心理教育。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积极型心理教育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严重问题,治标不治本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对人性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和视角来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从而激发青少年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完善心理素养。概括地说,学校心理教师选择积极型心理教育,就是要能够从积极的专业视角,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青少年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的人格特征和散发着春天般活力的健康心灵。当今心理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从消极型心理教育向积极型心理教育转换。可以预见,在并不久远的将来,积极型心理教育必定会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
(二)树立积极的人性观、健康观与发展观。借鉴积极心理学思想,学校心理教师要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促进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而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是保持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和人生态度。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应该能适应紧张,承受压力和挫折,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通过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理、精神和情感融为一体,使人生更丰富多彩,更充满生机和富有文明意义。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没有疾病只是健康的最低要求,健康的目标应该是追求人生更加积极的境界、更高层次的适应和更为充分的发展。心理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与沟通、心灵对心灵的耕耘与创造。心理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学校心理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困惑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和高度,显示自己的潜能,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身心和谐、情感丰富、精神健康和人格健全的现代人。
(三)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不在于它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于它为心理教育实践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为我们打开了心理教育为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门。借鉴积极心理学思想,学校心理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强调用积极的认知方式来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对问题的积极解释,是学校心理教师助人自助和心理教育成功的开始。心理教师应自觉改变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同时,学校心理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接受自己所不能改变的。而自主改变对专业化发展进程中问题的消极看法,往往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在无法按照自身意愿来建造的世界,如果一味地想要改变它成为自己想要的那样,那是无法获得满意、快乐和幸福感的,更是无法开心生活和积极成长的。或许变不了的是传统教育惯性与社会生活环境,可以改变的是自我意识和心理状态。学校心理教师拥有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就有了快乐幸福的心理生活、专业境界和教育人生。
(四)形成积极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借鉴积极心理学思想,心理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交流,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经验与另一种经验的相遇,一种人格与另一种人格的浸染。心理教育是“知心”和“贴心”的教育,是以心“换”心、以心“唤”心、以心“焕”心的工作艺术,更需要学校心理教师学会做有“心”人,用“心”去做,而不只是简单地用力、用劲和用时间。与其他教育相比较,心理教育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学校心理教师应当形成自己特有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著名教育学家卡耐基曾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发现你自己。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所造就的你。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博士是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的讲授者,他教授的积极心理学在哈佛课程中“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名,被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的专业教学信念就是心理教育应当积极引领学生触摸幸福。一个合格称职的学校心理教师,应当拥有健全的、乐观的人生观,心理相对健康,乐于助人与爱的能力,民主的人际关系,能够真诚地关心当事人。专业化的学校心理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现代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社会人;不仅是高智能、高品位、高素质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现代“心理人”。正如卡瓦纳所说: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Cavanagh,1982)。
(五)扮演积极的心理教育者专业角色。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题是积极体验、希望与乐观、情绪智力、天赋潜能、创造力与智慧;个人积极特质与动机的来源;塑造积极自我,增强社会适应力;在友谊、婚姻、家庭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如何瞄准成长机遇,进行积极改变。今天,积极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任务不再仅是矫治心理缺陷、治病救人,他们还扮演着一项极为重要的角色并承担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借鉴积极心理学思想,学校心理教师应努力挖掘每个人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而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而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基本信念是助人自助,就是要“让健康者更健康,让幸福者更幸福,让快乐者更快乐,让乐观者更乐观,让自信者更自信,让智慧者更智慧,让满意者更满意,让成功者更成功。” 对于热爱教育的学校心理教师来说,心理教育不是自我牺牲,而是生活享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激情创造;不是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快乐生活和幸福教育本身。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心理教师即精神关怀者”“心理教师即人格引领者”“心理教师即研究者”的同义语。学校心理教师要努力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他人”,成为“双证型”(教师资格证和心理专业工作资格证)、“双能型”(课堂教学和咨询辅导)和复合型心理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心理教师。
(六)建立积极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借鉴积极心理学思想,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心理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心理教师不仅是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是心理教育的客体,受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与此同时,对心理教师和每个学生个体而言,他们都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促进了二者的健康发展、相得益彰,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心理教师的和谐发展中快乐成长,心理教师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实现专业化发展。在心理教育中,学校心理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心理教师应以平等的首席、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多使用愉悦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感受等,鼓励学生充分发展潜能,从而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七)把握积极实践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心理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绝不能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应当促进生命价值和人生幸福的积极自主实现。换句话说,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应当是心理教师全面认识自我价值、积极实现自我价值和不断超越自我价值的过程。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心理教育、学校、学生、专业资格标准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与积极悦纳。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具备专业资格和专业精神,掌握专业艺术和专业智慧。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心理教育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实践、行动研究和批判性反思。积极寻求自身专业化发展,学校心理教师要热爱心理教育事业,在积极的职业欣赏中不断充实自己;坚持教与学和谐相长,在师生积极交往中不断发展自己;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在积极总结经验中不断提升自己;追踪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在积极理性的科学认识中不断丰富自己;积极投身心理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在把握规律中不断端正自己;尊重同业同行同仁,在积极学习借鉴他人中不断完善自己。(稿件编号:090813004)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6):10~16.
[2]崔景贵.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人性化[J].教育研究.2004,(7):43~48.
[3]任 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1.
[4]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信念、目标与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6,(7):3~5.
[5]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上半月:20~23.
[6]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上半月:18~21.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07SJB88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得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资助。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213001,电邮:cuijinggui@jstu.edu.cn)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