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春珠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市场和社会需要,在教学计划、课程开发、评估体系等方面必须要有所发展。文章以西北外事中专学校为例,从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原则和内容以及课改进程安排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课程开发;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了重大变化:从提高国民素质、民族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推出弹性教学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改革及制度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已经正式启动,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的指导,同时,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2007年底,笔者被派往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接受了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的培训。通过在德国现代企业和职业学校里进行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方法、专业技术以及教学媒体方面的不足。项目结束后,笔者力求将项目成果在学校推广,于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德国职教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规划、组织、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一、制定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积极开发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本校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逐步探索与职业教育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机制。
(三)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一批优秀课改队伍。
(四)通过课程改革试行,力求赢得教育厅职成处以及市教育局积极关心和支持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明确课改研究实施的原则
“培训上岗、骨干先行”策略。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培训,以保证教师在课改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运用新理念、新手段的自觉性。全员培训,了解课改宗旨与方向,全体教师思想上保持一致。作为兼职研究员的骨干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畅通信息、集思广益”的策略。走出去,取人之长。学习观摩兄弟学校的课改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感悟课改方向,体验课改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请进来,补己之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发挥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准确把握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努力实现课改与用人市场的零距离。邀请兄弟学校的有经验的教师来校共同探讨教改实践,在交流中获得收益,在相互商讨中求发展、促提高。
三、实施内容和具体任务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课程改革研究小组
学校领导对推进课程改革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应成立职业教育研究室,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统筹全校课改工作。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并确保课改活动经费的落实,以保证课题研究取得实效。抽调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课改研究组小组长,具体负责教改研究小组的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使学校课改工作有序、健康、扎实地开展。
(二)选定课改试点专业,聘任兼职课改研究员
根据西北外事中专学校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选定数控、焊接、机电和烹饪四个专业为课改试点,力求在下一步全面课改中起辐射作用。聘任专业学科带头人为兼职课改研究员。
(三)制定具体任务
1.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我们的教学计划,在德国的职教理念中,被称作“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我们还不能一步到位,在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之下,必须对学校内的“小环境”,即对教学过程,特别是对课程方案实施根本性改革。在大的体系未作“革命性”变化的前提下,重新审视课改试点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及可实现性,审视课程设置结构、比例,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实施计划,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开发专业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设计思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符合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要涵盖职业标准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专业方向课程可采用灵活的模块课程结构,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规范要求设计项目,每个综合项目由若干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功能。专业方向课程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可作为限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对应若干个职业岗位,要提炼各职业中只有共性的,并以其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即它是以培养某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业之间的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
校本课程的价值在于,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出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改进,有助于课程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有关课改专业根据各自的特点,至少选定一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新课程体系的结构和设置以及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的逻辑联系与功能互补。
(2)对部分课程进行微观设计。校本课程的设计,是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变,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鉴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对传统学科结构导向课程实施的革命性的创新,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学科性质的课程和教学的教师来说,独立设计学习情境是相当困难的,還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职场礼仪》、《车工工艺模块教材》、《钳工工艺模块教材》、《就业指导》、《企业创办》等。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帮助学生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和后天发展作准备;职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有利于达成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3.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引领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试卷模式,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主观性考试题的地位,以考评学生的思维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专业基础课要采用笔试和实践测试相结合,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专业课可以只采用实践测试;相关能力的评价主要采取“实践测试”。
(四)课改工作进程安排
第一阶段,培训学习、统一思想。一是全员培训,使全体教师了解课改宗旨与方向,思想上保持一致;二是对兼职研究员进行行动导向理念及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第二阶段,教研员全面审视各自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上的各项问题,完成课改各项任务。
第三阶段,对编制的实施教学计划、校本教材、评估体系等初步成果进行阶段性反思,聘请教育专家、行业专家进行审定。各教研员提交课改工作小结报告,课改研究小组负责撰写学校课改工作阶段性总结报告。
第四阶段,教改方案在新生班试点实施。教改小组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进行一次小结,不断进行PDCA循环。三年学制,一个循环结束,学校课改试点工作总结,为以后推行全面课改奠定理论和经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