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摘要: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该具有浓郁乡村色彩,可如今他们的作文内容也“都市化”了。从学生的作文里读不出地域生活的气息,读不出地域人的色彩。本文指导教师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与办法,挖掘生活中的写作资源,将农村本土文化资源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找到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而使习作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农村新貌;童趣;乡俗民风;农村劳动;作文教学
调查显示,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他们的作文缺生活,缺童年生活,缺地域生活;缺灵动、情趣,缺淳厚、感动。从学生的作文里读不出地域生活的气息,读不出地域人的色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与新课标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生的作文落入了公式化。书店的作文书籍层出不穷,每个孩子的书包里都有几本作文资料,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该具有浓郁乡村色彩,可如今他们的作文内容也“都市化”了,难得看到几篇作文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太少,语言贫乏;二是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农村作文课堂学生被禁锢在教室里,胡编乱造作文,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语言枯燥、干瘪。学生在作文表述中词不达意,有话说不清楚。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封闭式的教学,很少开展活动,更难走向生活。我们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空间与思维的天地,没有触及学生生活中的情绪与需要,更没有让学生从写作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无形之中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面前关闭了生活之门,在作文的泥泞里挣扎着。基于此,走进农村孩子生活,开掘农村小学作文本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农村新貌,赏四季风光
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漂亮的房子,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其实,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一年中四季的变化,农村都较城市明显。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放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真切地去体验生活,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仔细观察自然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征。如春天桃花、油菜花开,香气扑鼻;夏日炎炎,绿树成荫,稻谷弯腰;秋风凉爽,树叶纷飞,橘树挂灯笼;冬雪飘落,草儿枯黄,树头光秃……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平日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二、采撷童真童趣,记录玩耍过程
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好玩好动也是儿童的天性。作为教师,还应关注农村孩子自身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游戏活动、日常玩耍等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写自己的生活实际,作文内容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远远没有城市孩子那样丰富,但在周末或者假期中,他们会三五成群地游戏,一起玩耍。因此教师有意地布置一些活动题材的作文,学生乐意写,也有话可写。通过教师的指导,在他们的笔下,野炊、打翻板等一件件趣事被描写得惟妙惟肖;捉迷藏、跳田等古老的儿童游戏又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农村学生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令无数城里学生向往。春天摘桑叶养蚕、采蕨菜,夏天去河里游泳、捉鱼,到树上捉知了,秋天烤红薯,冬天上山挖冬笋。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玩耍嬉戏过程,了解人物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享受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捕捉采撷,让它们作为学生生活的永久记忆,使之印在脑海里,记在日记上,作为今后创作的源泉。
三、采乡俗民风,感受本土的民风民俗
洞口县广大农村的民俗风情特别丰富,比如:娶新娘要打伞,生了孩子发红鸡蛋,造房子要上梁,提个火笼搬新家,每月逢五或逢十在集镇赶场,三月三用鸟雀草煮蛋吃,立夏节要吃笋子炒蛋,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抹雄黄、插艾草,中秋之夜耙毛圈,腊月里打豆腐、做猪血丸子等。洞口县虽地域不广,但各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高沙镇的米花、烫皮,罗溪乡的血肠,山门镇的包鸭脚,江口镇的糍粑,黄桥镇的手工红薯粉等。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民风民俗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让学生在浓郁的民俗节日气氛和风俗习惯中,感受田园牧歌,体验生活的甜美。品味洞口本土文化的内涵,不仅可以使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拓宽视野,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扯花生、中秋打柚子、立冬种油菜。”这是农村四季特有的谚语。又如,“早晨暗沉沉,上午晒死人”“月光毛毛,大水来到”是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前判断天气状况的谚语。再如,“天旱中午不浇水”,天旱的中午温度很高,这时候如果给庄稼浇水,会损害庄稼的根系。学生通过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四、参加劳动实践,体验农村生活,注意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
对于当今农民家庭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夙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奔西跑。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具体,也写不生动。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需要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身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身去感悟。教师可结合洞口丘陵地区农忙时特有的农活,让学生为家人分担劳动重担——打油菜、插秧、薅田、踩打谷机、捆稻草、晒稻谷等;还可以让孩子向农民请教知识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辛劳,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通过劳动,学生可以多角度、多立意地写出“体验文章”,可以写劳动的过程,可以写劳动的趣事,也可以写掌握了某一项劳动技能的体会……
五、捕捉农村生活中有新意、深意的人和事
农村家庭不像城镇那样,子女一旦成家就搬出另过,平时各顾各的。农村大家庭生活中的忧心事、趣事、苦事、喜事,邻里纠纷、市井吵闹、邻里亲情……都是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的本土资源。教师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真美。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细细回味,反复琢磨,写出农村生活中特有的氛围和感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反映当代农民新思想、新观念、新习俗的题材,也是值得学生去捕捉的,如农民致富不忘本、富而思进的风尚,他们捐资给学校、修桥铺路、帮助贫困户的美德等。如今的农家有了钱,不仅买彩电、装空调,还买书、买电脑、上网找资料,可以让学生摄取这些时尚的画面并写下来,使其留下美好的记忆,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积累素材
教师可结合农村本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来丰富习作本土素材。如: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做家庭收入调查……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稻田里去捡谷穗;秋天到了,帮助橘农摘橘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景物,如鸡、鸭、牛,路边的枞树,喜人的油菜等,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本土素材。
活动前,可对学生的观察和材料收集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如表1所列;
活动中,要让学生把观察和收集到的材料记录下来。如表2所示;
活动后写作文时,要提倡他们自由命题,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使作文言之有物,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总之,要想让农村学生写出优秀作文,教师应走出教室,放宽视野,拓展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与办法,挖掘生活中的写作资源,将农村本土文化资源引进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实现“要我写”变“我要写”,找到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海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不会失去“农味”[DB/OL]. http://eblog.cersp.com/ userlog26/186511/archives/2008/83821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