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华
摘要:当代终身教育理念既是对传统终身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有着全新的、丰富的内涵,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越来越重要。在知识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理念的阐述,明确了高校应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加强改革的系统化与整体化,引导学生终生自觉参与学习。
关键词:高校教育;终身教育;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近几十年来关于终身教育概念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甚至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权威性定论。终身教育主张学习者既要学习已有的文化,又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个人不仅是被动的接受体,还应是创造者——要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所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人才,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一、终身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渗透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制约,现如今中国的高校教育存在着不言而喻的局限性。它主要表现在学习时间的短暂、学习内容的狭窄和学生自主能力薄弱等几个方面。于是,为弥补中国教育中存在着的这些缺陷,很多教育家、学者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中国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古话:“六十六(lu),学不足。”乡下方言中这个“六”的发音有所变化,所以听起来还是句有着深刻道理的押韵谚语。所以,不管是在高雅的庙堂,还是在鄙陋的民间,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都由来已久。而这种教育理念要在高校中进行有力的渗透之说,也并非无稽之谈。广泛地说起来,终身教育理念还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动力。而这种理念的可行性对受教育者又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学习。而要培养这种能力,要做到两个方面:其一是自身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其二是强悍的自学能力。中国有这么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俗语来告诫人们,方法、能力更重要。学习也是一个道理,现成的那几条“鱼”迟早会吃完,掌握了“捕鱼”的方法更切实际。以下,笔者就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终身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渗透的必要性。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逐渐适应社会需要的。尤其对于处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现代大学生们,若在初涉社会的时候不作变通,情况堪忧。在这里,我们粗浅地来谈谈个人社会化。我们在上初中时就明白“个人是社会的细胞”这句话,它很明白地道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单个人在社会化的同时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技能才能生存,其中就包括终身学习。社会在高速运转,分工之细密与日俱增。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只有不断学习方能实现社会化,方能适应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完成不同的社会任务。
2.自学能力是创新的必备素质
实际上,从我们接受教育以来,创新就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们也明白了它的重要性。这个社会确实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所有的高科技都是戴着创新的“帽子”存活的。而人真正要创新,渊博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种类越齐全,其创新思路就会相应地增多,是成正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若能有强悍的自学能力,便可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创新素质是以自学能力为前提的。很难想象,一位只知依赖教师、书本等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而缺乏自学能力的人会具备创新素质。尤其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有80%人口在农村;交通不便,教育条件差,人的文化素质低简直成了农村的代名词。所幸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已开始转型,农村的剩余人口已开始向城市转移,国家也正在推行各项建设,但成效还不太显著。我们国家要想稳立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致力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大力培养自主性强的创新人才。
3.学习时空的局限性
按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平均算起来,每个求学者的一生大约有近20年的时间在学校中度过。而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无老师、无同学,甚至是在无可与之研讨、商量的对象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只有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是学习者一生受用不尽、不断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核心。
4.书本内容的滞后性
但凡以书本形式出现的知识,大都具有滞后性,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麻省理工管理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商战实例基本每年更新一次,由此可看出这个社会发展的节奏之快。我们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实现这一点,只能依靠培养自我创新的自学能力。社会中的个人都有提高自身可塑性的需要。不论在校时学什么专业知识,能与现实完全一致的少之又少。因而,面对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我们必须具备可塑性,而具备可塑性的基础、前提就是培养自学能力,否则可塑性便无从谈起。
二、终身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重视,但是高校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对如何渗透终身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就当前的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存在下面几个问题:①为教学而教学。教育工作者只盯教材内容,未能培养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没有将终身教育的理念传授给受教育者。教育者往往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观念、态度情绪、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心理状态的了解与沟通,如此的教学活动很容易忽视学习是个人意义构建过程的特点,忽视受教育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大的作用,也很难融入受教育者内心世界,很难有效培养受教育者的终身自学能力;②仅传授现成知识,片面追求分数。由于教育者对终身教育理念缺乏认识,以及由此而来的有问题的教师管理方式,从而导致学习者的求知欲下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习者知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不重视把终身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中去,因此,使受教育者缺乏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③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育方式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习者的主体能力培养,实行“满堂灌”和“填鸭式”教育模式。受教育者参加工作后仍然有被动学习特征,表现为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竞争能力差、缺乏创新的能力与创新的激情,以及终身教育理念。
三、终身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对策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中如何把终身教育理念渗透到受教育者的脑海中呢?
1.培养学习者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自学的力量源泉。卫星没有动力怎能直上云霄;汽车没有动力也不可能日行千里;学习如果没有动力,又何谈学有所成。卫星、汽车的运动靠的是机械动力,人的学习动力靠的是精神信念和目标的力量。研究表明,学习者的乐观态度和情绪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接受、认识与理解新信息、新知识,加深并促成其改造原有的经验体系或者融入原有的经验体系。建立新的经验网络时,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而这些困难需要有积极乐观的,能自我调适的学习观念的引领,以此来激发受教育者自学的内驱力源。
2.加强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并不能时时刻刻感到知识的增长,可是经过多年再回头看,发现知识有了明显的长进,这种进步是怎样获得的呢?获取知识的途径大体有下面几种: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直接体验;②通过杂志、报纸、电视、书籍、广播等多种传播工具接收;③通过听课学习;④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其中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是最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学习者阅读能力的培养,系统地指导受教育者增加课外阅读,扩展自学范围,学习者的自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还要扩展到课外、校外的学习中,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如《科技博览》等。另外,网上大量前沿资料能开拓受教育者眼界,丰富其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能力,并让他们通过这些渗透不断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