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治信仰教育

2009-10-12 07:15胡铸妍
教师·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

胡铸妍

摘要:本文从信仰对道德的作用出发,阐述政治信仰教育的德育意义,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视道德规范而忽视政治信仰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加强政治信仰教育以构建德育工作新理念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德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价值取向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鲜明的公民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态度。其中,政治信仰教育无疑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从信仰对道德的作用出发,阐述政治信仰教育的德育意义,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视道德规范而忽视政治信仰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加强政治信仰教育以构建德育工作新理念的几点设想。

一、政治信仰教育的德育意义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信仰和思想道德的关系说起。所谓信仰,是人们对其确认的体现终极价值的某种对象的极度信奉和遵循,[1]其基本形态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人生信仰等;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观念和与此相关的用以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

根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信仰对道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论证、聚合和提升。首先,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包括外在的道德行为表征,而且也包括内在的道德观念、情感和信念,但它无法说明自身的价值,需要建立一个内核加以论证,而这个内核就是道德的终极价值系统——信仰;其次,道德教育要将伦理规范、原则整合为一个人的道德人格,也必须从构建信仰体系开始,否则道德规范也会成为一盘散沙,这就说明了信仰对道德具有聚合的作用;最后,在情感上,信仰还具有使道德行为神圣化的作用,它能使人从自己的道德践行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从而将思想道德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由此可见,没有信仰这一内在价值核心的支撑,具体道德规范也将是苍白、无力、缺乏深度的,在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

基于信仰与道德统一关系的认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提出了政治信仰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他说:“作为一种道德上的高尚的精神力量,(则)始于对神圣的东西的一种信仰……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对我们的意识形态那种神圣的东西有信仰的人,定会有巨大的爱和恨的才华。”[3]政治信仰所指向的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它所实现的就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最深刻、最彻底的觉解,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蕴含着一定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原则。[4]在这个境界里,人因有了明确的终极目标而获得了一种澄明的心境、一种志存高远的精神志趣,才会将有限的个体置于由人类千千万万的个体交织起来的整体网络中去思考,才会从具体生活的道德抉择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层面,才会将个人暂时的利害、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才能从烦恼的人生中超脱出来,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对神圣境界的追求中真正高尚起来。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政治信仰当作支撑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其生理和心理发育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渐趋成形的关键时期;其能否形成正确、有效的政治信仰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对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意义深远。政治信仰教育自然而然被摆到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成为高校党团组织开展学生工作的中心议题。

二、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稳定局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思想观念的日新月异对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难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迷失,其原因不乏以下两方面: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纠正了过去把理想和利益对立起来的“左”的错误,注重了个人利益。但是,现在又出现了过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腐朽思想腐蚀着不少人的灵魂,从而导致政治信仰的普遍缺失。当代大学生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注重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重视独立思考。他们本身思想活跃,不满足于现状,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洞察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尚窄,缺少实际社会经验和理论思维的能力,以及心理上的不成熟,加之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给予学生巨大的压力等诸多因素,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困惑不解,不能正确认识,又感到自己无力解决,这些都对大学生树立政治信仰的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2)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来看,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对于构成任何一种完整的思想品德来说,固然有着不可缺少的认知基础。但是,这种知识不论多么渊博,在其没有转化为行为习惯之前,并不能成为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标志。由知到行的转化只有形成习惯,内化为信仰、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并且与社会化要求相一致的时候,才表明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较高境界。长期以来,我们将诸如此类的问题归结于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失误上,拘泥于琐碎的道德行为规范上,却很少探究这些问题的源头。这就造成了工作中一个潜在和危险的趋向:我们企图完全撇开政治信仰等人生的最大价值判断而只选择具体道德规范的授受,对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内核的政治信仰教育缺乏高度的重视。对政治信仰、人生信仰范畴的德育内容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必然使大学生走向琐碎和庸俗的一面。

李大钊曾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政治信仰具有赋予个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确立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就意味着他怎样理解和把握他的生活世界。人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程度越深,他所确立的目标也就越具有神圣性与崇高性。我国大学生是青年中较先进的一群,树立什么样的政治信仰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政治信仰如何、追求如何,将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

因此,如何通过德育工作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坚实内核,使道德修养的细节同人生与政治的最高理想相联系、强化道德学习的动机,明确努力的方向,使他们在种种扑朔迷离的情势中辨别方向、站稳立场呢?

三、加强政治信仰教育的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信念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是一种不劳而获的精神财富。只有通过积极的活动,信念才会起作用,才能得以巩固,才能变得更加坚定。”[5]相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政治信仰教育是以“信”“仰”为特色,它具备了更多的人格动力色彩和非理性色彩,有更多的情、意成分,具有更为终极也更具整合力的特质。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还应该探索落实政治信仰教育的适当教育方法。

(1)明确政治信仰教育的德育意义,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探索政治信仰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坚持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最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政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2)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等。这些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把大学生的知识转化为信仰是把知识同大学生的情感、思想、需要与兴趣相结合。只有把政治知识与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知识融会贯通并与相应的生活体验发生共鸣时,才能使大学生对这种政治知识坚信不移,变成个人主体的需要和“灵魂”。

(3)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挖掘困扰和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社会现实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他们在与社会政治的互动中接受着社会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影响。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全面客观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

(4)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充当大学生和社会相互联系和互动发展的媒介,及时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呼吁并促进全社会为大学生信仰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在政治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使之养成良好的政治品格和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总之,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坚实内核,树立正确、科学的政治信仰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集中反映。然而,由于社会和学校中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视道德规范而忽视政治信仰教育的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新理念,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参考文献:

[1][2][4] 王玉樑.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 罗联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97.

[5] (苏)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7.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