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第二课堂 提升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

2009-10-12 07:15
教师·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第二课堂创新能力

徐 锋 首 道 胡 英

摘要: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是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为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学生为例,分析了目前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并从第二课堂入手,探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农业院校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更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湖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农业高等院校,一直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求真杯科技创新活动、全国机器人竞赛等活动,注重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但由于学科制约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影响,仍然存在改进之处。本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从第二课堂入手,对构建工科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提升工科学生创新能力模式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尽管很多高校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同高校有自身特点,我校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工程学科发展起步较晚

作为农业院校,我校工科发展溯源于1958年开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此后为适应学科发展,拓宽专业设置面,易名为农业工程系。直到1994年更名为工程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形成了工程学科体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伴随学科发展逐步开展的。在此历史基础上,我校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明显滞后。

2.缺乏整体培养规划

工程学科起步较晚,相对其他传统农科专业,我校在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一致,暂时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依附其他课外活动开展,在培养规划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3.创新师资力量缺乏

1)师资力量本身相对薄弱。相对其他院校,由于学科发展等客观原因,造成我校工科专业教师本身在师资和层次上存在明显不足,缺乏高技术前沿人才。

2)教师的创新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大部分教师工作主要停留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上,对自身创新素质的培养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4.第二课堂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有待完善

1)第二课堂辐射范围有限。高校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更多停留在学生的文体活动开展上,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而工科专业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程度影响第二课堂作用的辐射范围,制约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有限。工科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和固定场地,一般而言,学校对于创新活动投入相对有限,尤其是缺乏固定场地。我校大部分的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都用于第一课堂教学,目前用于工科创新活动场地仅限于个别实验室,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3)第二课堂在科技创新上缺乏持续性的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的主体是大一和大二的低年级学生。但工科创新要建立在专业扎实全面的基础上,高年级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因此第二课堂在科技创新上要注重主体的选择以及持续性培养。

二、我校工科学生的特点

工科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学习认真踏实,逻辑思维严谨,善于归纳总结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生源质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影响

对学校和专业认识的局限性致使报考我校的生源存在明显偏向性,基本上每年工科学生中农村生源超过了50%。例如我校工学院2008级学生共290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0%左右。由于农村和城镇的教学条件和水平差异,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影响较大,农村生源学生在知识接触面上相对较窄,尤其对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了解相对要落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学生创新自信心不足

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局限于课本,进入大学后,尤其是工科新生,大部分以前从未接触创新活动,学生刚进校时对创新活动了解不多,即使进行相应的引导,也仍然认为创新活动是一个全新、陌生的活动,难度较大,自我信心不足,导致起步艰难,难以坚持。

3.学生创新的积极主动性有待提高

大学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可选择性多,相对其他活动,工科创新活动目前形式单一,主要是围绕探索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工科学生本身学业任务比较重,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同的课程还有相对应的课程作业。而创新活动本身要求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取得成果的难度较大,学业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冲突,降低了学生创新的积极主动性。

4.学生动手能力有待加强

动手能力是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之一,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工科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主要是在生产实习和实践环节中,学生很少真正有独立设计和制造的机会,难以达到社会对工科学生的要求。

三、农科院校工科学生的现实要求

高校的扩展、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等众多社会因素,导致社会对高校工科学生的现实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有:

1.掌握“专”且“广”的学科知识

既能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的综合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工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且要掌握相应学科知识,不断扩大视野,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

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特征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能有意识地开展创新活动。创新的品质则包括善于发现并质疑、坚韧的品质、具有协作精神。善于发现并质疑有利于学生认识了解新事物,坚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在经历困难和压力时能够不折不挠,协作的精神是创新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工科创新活动通常不是一个人能顺利进行的,协作精神有利于创新目标的实现。

3.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工科学生毕业后更多从事技术类工作,主要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等科技含量高的岗位工作。我校工学院近三年以来,每年对10家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情况反馈调查,从调查问卷结果看,对工科学生毕业后表现的创新能力和科创能力的评价每年为“好”的等级都低于40%。调查结果说明单位非常重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意味着学生毕业后要适应社会发展,不仅基础知识要扎实,而且还要善于灵活运用知识,不断进行改良,才能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社会对工科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现实要求,作为农科院校,更应抓住机遇,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也越来越被高校教育管理者所关注,第二课堂也被认为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活动能力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1.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1)导师带、帮、教。从新生入校开始,配备具有副高职称或博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教师作为导师,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直接指导,并在指导过程中不断挖掘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或课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目前我校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平台较多,例如有全国机器人竞赛小组、科技创新基金、求真杯科技活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这些都为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应进一步扩大这些创新活动的影响力,更广泛地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②实行成效奖励。对于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学生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设置或划拨创新基金;向科研人员推荐,参加相应的课题和项目;取得较好成绩者,作为优先推荐、保送研究生和工作的条件之一。

3)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讲座是直接介绍学科前沿知识的有效途径,定期开展学术讲座有利于扩充学生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4)加强对外交流。创新活动只停留在学校,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外交流。①鼓励学生外出参观学习,主要是到同类工科院校学习创新经验;②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提前让学生接触到技术运用,是培养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以上各种学科竞赛。

2.搭建规范第二课堂的制度平台

1)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本身存在不足,造成理论相对脱离实践,影响学分制的真正实施。因此学校首先应进行相应的学科课程优化改革,设置合理的课程,优化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生产实习课以及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合理选取不同的课程,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和获取复合型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在学分获取上,采取灵活的措施,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如在学术论文、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同学,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主观能动性。

2)采用灵活的考核制。传统的考核标准是使用统一的试卷,采用统一的答案,是应试考核,严重束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灵活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①考试形式多样化。适当增加开卷考试,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尽最大努力把试卷答好、答完整,也可采取撰写论文等形式;②试卷内容设置优化。可以偏重综合性大题、与课程密切的相关知识点或当前学科热门知识等,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测试学生知识面;③答案标准灵活处理。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或课外知识,能够表述合理而且观点独特的学生,应给予肯定。

3.提供有利于第二课堂开展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1)利用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不断完善与改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定期对学生开放,用于学生从事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为第二课堂开展创造条件。

2)培养雄厚的创新师资力量。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情况。培养创新师资力量要做到:①鼓励老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和进修机会;②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③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主要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④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带动学生进行科研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五、小结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农业院校的工科学院在竞争激烈的新时期大环境下,要进一步发展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个全面的认识。

从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学生情况来看,从第二课堂的措施、制度规范和基础条件等方面入手,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如近年来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的人数连年增加,先后有不少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奖励。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农业院校工科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第二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与此同时应该结合多方面,采取多种途径才能真正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科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2] 李云海,薛宝林.高校“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 进行创新教育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7):855-856.

[3] 张银彩,周立群.论工科院校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1(4):60-62 .

[4] 李勇,陈建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9):11-15.

[5] 刘勇兵.关于工科院校创新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00-102.

[6] 曹林奎,陆小毛,高贵临.坚持教育创新,培养农科创新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4(5):36-39.

[7] 印海辰.浅谈工科院校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6).

[8] 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

[9] 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73-75.

[10] 温亚林.开展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2):53-55.

[11] 陈明,苏海泉.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的理论基础[J].理论界,2008(5):201-202.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第二课堂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