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的几点思考

2009-10-12 00:00刘文涛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历史地图历史教学

刘文涛

[关键词]历史地图,历史研究,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6—0071—05

近十余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事业发展甚快,但历史地图在其中的作用却似乎受到了忽视而有所降低。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应引起学界的关注。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笔者想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本文仅从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自然舞台,正是在这个舞台上,人类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进步到了今天。因此西方人说:地理是历史之母。虽然有人认为此话有些言过其实,但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力确实是巨大而永恒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孕育发展的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一般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在某些时候,其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地理环境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走向和不同类型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发生了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影响。

例如,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地区的环境特点是:土地贫瘠,狭小多山,气候温润,面临着广阔而多岛屿的海洋。这种环境孕育出来的古希腊人的商业贸易和外向型经济发达,人们酷爱自由和美,喜欢冒险和探索,渴望过自由幸福的世俗生活,由此而产生了被誉为“蓝色海洋文明”的古希腊文化和对人类进步事业意义深远的城邦民主政治。

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古代中国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对外封闭(周围有大山、大海、大河和大漠等的阻隔和交通不便),内部相对贯通(少有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地处中纬度的黄河、长江等大河和大平原之上;地形、地貌和气候呈多样性;等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古代华夏文明的主要特点是:辉煌而持久的农耕文明,独特而统一的传统文化,大一统局面的长期存在,统一基础上文化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愈来愈大。但无论如何,地理环境始终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其次,历史学与地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

有人认为,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历史学关注的是时间,而地理学则关注的是空间。此话其实并不确切。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时间不能完全脱离空间而独立存在,时间与空间向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对立统一,相互依存,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时空共同体。就拿历史学来说,它主要研究的是过去的人物、事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状况等等,这些历史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特定的空间里,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发展并与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反观地理学,自然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及其发展演变,它们必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里,这就进入了历史学的活动领域。换句话说,历史学研究的是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类历史活动,地理学研究的则是特定时间(历史)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历史学要素和地理学要素在两大学科间是相互渗透,交叉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学与地理学在关注的问题、研究的领域等方面发生了很多重叠,而且,它们都与人类及其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共享的。例如,它们经常研究相同的问题、使用相同的原始资料、运用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采取相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它们都是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但都在努力地借鉴和利用自然科学的经验,其中,地理学已经与自然科学紧密地融为一体了。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亲密关系还表现在两大学科的相互碰撞和交融上,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史等新兴边缘学科的兴起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是重要和不可忽视的。

二、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在高校的历史研究工作中,历史地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历史地图,特别是系列化的历史地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因此,通过对单图、组图或系列化的历史地图(包括文字说明、图片和表格)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量化与定性、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表象描述与抽象思考相结合,以及构图与文字表述、地图与配图、表格相结合和组图对比等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人类历史进行更为科学系统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

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比较,历史学家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种族、民族、动植物、自然环境以及疆域等方面所发生的或巨大或微妙的变化,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经验教训和历史影响,从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运用历史地图资料,对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进行更为科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重塑历史场景,勾画其运行轨迹,从而可以得到研究文字资料所得不到的更为清晰直观的效果。历史地图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格局的过去、现在和历史演变;探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主导趋势和线索,比较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历史内涵、不同风貌和时代主旋,探讨世界历史的结构格局及其本质特征;深入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文明及其生存空间、主要特征、各自的发展主线,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融;观察各种历史力量、历史运动的发展大势和在不同历史时段中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抗衡和交汇整合;科学系统地展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动态性、曲折性、周期性和阶段性。

例如,分析研究一组近代初期的“世界人口和人种变迁”图,不仅可以使我们弄清1500年之前世界各主要人种的分布状况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性移民大潮的涌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人口、人种的主要走向、重新配置及其规律等情况,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殖民主义扩张的大大加剧、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孕育、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碰撞交汇、民族和种族矛盾的激化和由此引发的反抗斗争等历史过程。

又如,分析研究一组“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贡献”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进行的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大致经过、主要战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斗业绩等等,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主力,打乱了日本和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战略部署,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和盟军“先欧后亚”等战略的实施,中国

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高校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诸多讨论,如在教学中科学地利用历史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思考和掌握;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和立体化;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和动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确立科学的空间概念和历史概念;利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学史治史能力和综合素质。

显然,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关于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作者想重点强调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确立多维的、科学的时空观念。

如果单纯用文字性教材和课堂语言来讲述历史,在学生的印象中,历史主要是由时间纵线串联起来的、整齐排列的一个个人物、事件以及人类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活动等历史要素所构成的。这种由简单的点和线组成的时空观念,很难全面、科学、辩证地再现人类历史,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发挥创造性思维。历史是不断流动、变化无穷的,各种历史要素既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依存制约,在立体化的多维时空中动态平衡地向前发展。形象些说,在二维的地面上,历史的轨迹是弯曲的线条;而在多维的时空中,历史却像一架纵横驰骋的航空器,翱翔在跌宕起伏、蜿蜒曲折、风云变幻的大地苍穹之间。对于这种状况,单纯的文字、语言表述就显得苍白无力了——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缺乏阅历和经验的青年学生的时候。

历史地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难题的有效工具和途径。历史地图(结合各类图表和文字说明)可以利用它的直观性、灵活性、立体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把难以用文字表述的历史知识用地图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更容易为人所感知的清晰的发展线索;直观的、相互对立关联的各种历史要素;宏观的历史远景;微观的局部近景;动态的历史进程、运行轨迹和发展趋向;形态各异一的人类活动及其轨迹;等等,由此构成了一部全球整体性的、在对抗冲突和动态平衡中循序向前发展的人类文明史。一幅(或一组、一系列)优秀的历史地图,甚至可以把现代战争中的总体布局、海陆空立体化的攻防体系和军事行动以及战争的局部细节和战斗场景等内容生动真实地再现出来。这样,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历史就不再仅仅是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符号和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立体化的、动态平衡的、相互关联的、生动直观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他们形成多维的、科学的历史时空观念。

2,解决用“文字性”教材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历史教科书有“文字性”教材和“图像性”教材之分。在教学和学习中,人们最经常使用的是“文字性”教材,它合乎人们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习惯和方式,而且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便于记忆。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抽象,枯燥,视觉形象、感观效果和动态性不突出,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的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过程、历史场景的描绘、表述和理解,单纯的文字和语言的表达就更显得有所欠缺了。作为“图像性”教材,历史地图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不仅可以用其特殊的地图语言配合“文字性”教材阐释历史,从而与“文字性”教材配套使用,相得益彰,取长补短,而且还可以运用它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达到使用“文字性”教材很难获得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把历史地图简单地看成“文字性”教材的一种补充。历史地图教材有其特殊性和独立性,它能够解决许多用“文字性”教材难以说明和解决的历史问题,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和带有疑难性的问题,古人所说的“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所指的正是这种情况。例如对于那些大的历史力量、历史运动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格局的结构体系、运行轨迹和发展规律的考察,历史地图教材可以运用其组图比较、动态分析、宏观把握等方法,进行比较清晰的勾画和描绘;关于具体历史场景的重塑,历史地图由于其形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能够发挥“文字性”教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于战争动态、疆域沿革、人口、种族、民族以及动植物的分布和变迁、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发展变化等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讲授,由于涉及地理环境、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征等空间概念和要素,历史地图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对于国际关系格局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动态性、曲折性、周期性和阶段性等历史的结构性特征,作为“文字性”教材的补充和延续,历史地图在教学中可以用更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说明。

3,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近年间,高校史学界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探讨。不少学者认为:在教学中科学地利用历史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鉴别、归纳、综合等能力;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种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进行宏观、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和体系的认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对其中的一个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即在教学中科学地利用历史地图,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启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历史地图承载的图形信息量巨大,一幅或一系列历史地图,既可以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尽收其中,进行宏观整体的建构,也能够把具体的历史事物放在历史的显微镜下,做深入细致的剖析。历史地图描述的是流动性的历史空间和发展过程,系列化的历史地图更具有动态性并便于比较研究。与文字性教材不同,地图教材是以空间变化为主要线索,以地理因素为主要观测点,用地图语言进行描述的,因此,除了配合文字性教材之外,历史地图还包容了大量文字性教材所没有列入或无法表达的历史内容,并具有文字性教材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历史地图中,不少动态的历史内容是隐含在各种地图要素之中和背后的。由于历史地图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动态性、可比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等特点,这就为历史教师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研究视角以及更为有效的和具有跨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手段,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积极自主学习和主动探求未知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一个全新的途径走进历史,通过研究探索获得更多更真实的历史信息,更全面深刻地感悟历史,极大地扩充他们的历史认识的空间、角度和激情,激发他们逻辑辩证的历史思维潜能,提高他们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达到拓宽视野、开启思路的效果,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新的史学观念学习、思考历史问题。

在新中国的前40年中,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经济形态史观在史坛居于主导地位,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在认识论上是片面和狭隘的,都具有单向思维特征,最终必然陷入某一种决定论一或者是阶级斗争决定论,或者是经济决定论。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只是片面地关注某一种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局限于对国别史和地区史的研究;等等——这对历史教学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就拿世界史来说,人们只关注阶级斗争、政治兴替、社会经济发展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现象,凡事都要探究其阶级根源和经济根源,忽视了对其他广阔领域的研究;用地区史、国别史来拼合世界史,忽略了对全球历史的整体把握。这样一来,史学工作者的视野就变得非常狭窄了,学术思想则陷于僵化。

由此看来,在高校历史学教学改革的诸多影响因素中,首要的还是史学观念的问题。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史学观念,不仅对一定时期的历史教学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指导作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学的进步和繁荣。

近年间在国内外世界史学界影响力最大的是全球史观,它主张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民族和文明的简单拼合,应该站在全球整体的大视角来考察人类历史,从而纠正了传统史学观念所存在的狭隘性、片面性和认识论上的误区。全球史观的立足点高,视野开阔,科学依据更为充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同,已经在高校世界史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它考察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的高度、角度以及历史思维方式都与传统的史学观念有着实质性的差别,特别是它主张站在全球整体的高度,研究那些对整个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大的历史力量、历史运动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冲突对抗和相互交汇,因此,凭借传统的阅读和表述方式,人们在理解和运用它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小的困难。

作者认为,历史地图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地图具有宏观性、动态性、可比性、抽象性等显著的特点,因此特别适于站在全人类的高视角宏观地考察世界历史,从而为运用全球史观学习、思考历史问题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例如,关于历史发展主线问题的研究,“一线论”长期统治着中国史坛,即认为世界历史只存在一条发展主线,或者是阶级斗争和由此而引发的政治兴替,或者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在运用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历史上的大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时,中国的史学工作者提出了“两线论”观点,从而克服了“一线论”的弊端:两线论者认为:自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存在着相反相成又平行发展的两种力量和运动——世界从分散走向聚合的全球一体化运动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运动。前者是历史进步的潮流,但在发展中充斥着无序、不规则和非理性的倾向;后者则是对一体化运动中的不合理倾向的抗衡和矫正,可以理顺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使一体化运动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这样表述虽然说明了问题,但青年学生们在理解时却感到十分艰涩和抽象。而如果运用历史地图进行阐释的话,问题就简单得多了。我们可以利用历史地图和全球史观介绍全球一体化运动中的近代资本主义运动。全球史观认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活动从西方向全球扩展的产物,它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一个以西方为中心,以广大非西方世界为外缘的世界体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历史地图向学生详细介绍殖民主义扩张史。其中,可以以印度、中国、美国等为例,具体分析殖民主义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在讲解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时,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向学生介绍西方人进行的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其中,可以结合历史地图清晰地给学生指出三大革命的历史轨迹,全球观点认为:三大革命起源于西欧的一隅,而后扩展至北美,随后向欧洲大陆的其他地区和拉丁美洲扩散,在古老的亚洲和非洲,三大革命的推进是曲折缓慢的。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三大革命,欧洲人才获得了改变世界的巨大物质和精神力量,使三大革命在19、20世纪之交扩展至全球,资本主义统一世界市场形成,全球一体化进程告一段落。

在介绍资本主义发展史及其进步历史作用的同时,应该结合历史地图,用全球史观揭示资本主义运动中出现的种种非理性、不平等的因素,特别是它给各国工人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广大非西方世界带来的深重灾难。通过这样处理,既可以揭示一体化运动中充斥的不合理倾向及其给历史发展进程带来的混乱和无序,同时又深刻阐明了世界秩序合理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继而便可以充分展示合理化运动的深刻内涵。其中,可以借助历史地图全面地介绍合理化运动中的国际工人运动、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等重大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的巨大影响。

最后,还应该结合历史地图向学生阐释两大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全球史观认为:一体化运动和合理化运动的出现都是由于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它们矛盾依存,相逆相成,互动平衡,共同推动着世界历史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谐有序地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在全球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地图考察世界历史,可以纠正用地区史、国别史拼合世界史的弊端,使世界史成为真正的世界史,极大地扩展历史学覆盖的领域,开阔认识世界的视野,增强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从而培养大学生们的求真求实精神,启迪他们科学的历史思维。

猜你喜欢
历史地图历史教学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地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