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昭群
[摘要]:细读教学文本,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备课,实现有效课堂;彰显教学风格,凸显教学实效。
[关键词]明确目标;有效课堂;教学风格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精彩与生动,给小学语文学科带来了朝气与生气。教师们独具匠心的教学手段,花样翻新的多媒体课件,热闹非凡的课堂氛围,奉献给听课者的是精彩,呈现给听课者的是朴实,同时,也激起了听课者的思潮:在快乐、热闹之后,学生有多少收获?每堂课的教学实效性含“金”量有多高?
崔峦老师在《求是求实求新求专》一文中指出:求实,就是语文教学要给小学生打好基础,一方面练就语文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打好精神的底子。即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既教语文,又教做人;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崔峦老师就是在强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酿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之蜜,在语文课堂上留下鲜明的形象,留下至诚的情感,留下至真的感悟呢?我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很重要。
1.细读教学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就是因为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学环节设计不佳所致。
有些语文课,乍看,满目繁华,流光溢彩;细思,值得回味,让人难以忘怀的东西不多。为什么执教老师不能静下心来挖掘一下文本中那动人心魄的、让人刻骨铭心的真情呢?这使我联想到,一些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还没有读两遍,就开始冥思苦想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引人入胜的课件,编什么样掀起高潮的节目,哪里安排四人小组合作,何时穿插拓展性学习等等,企图以“花”取胜,殊不知,抛弃文本,追求“花哨”,正是失败的关键所在。如今教参众多,网络畅达,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就草草拿来,抄写备查,不细读教学文本,舍本逐末,一味地照搬现成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不知道要学什么,老师不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比如,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课堂上,一位老师用了近一半的时间,花样翻新地让五年级的学生读生词,找生词的反义词,再找生词所在的句子。难道这堂课的目标就是让五年级的学生掌握、积累字、词、句吗?显然不是。这种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既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常轨道,又导致了学生不知所学,学而不实,造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浪费,又何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由此可见,不潜心细读教学文本,深入研究教材,定准教学目标,无疑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之,当我们打开“教师教学用书”,看《草原》一课的教学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时,知道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知道了文章的特色及优美语句的赏析;知道了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然而,从这里知道的美,哪有因诵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球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給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再现的情景美丽动人?从这里知道的蒙汉情深,哪有因反复体味“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而感受到的情意真切?从这里知道的文章特色,哪有因自己细读文章后得到的更准确?更真切?更深刻?更灵动?有了这样细读文本,再现情境的备课经历,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还愁没有实效性?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的确如此。当我们把教材真正读懂了,教学目标就有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简单而实效了。
2.进行有效备课,实现有效课堂
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看,教师的有效备课当属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那么,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之的。综观名师们的“备课经”,无论是强调“隐性备课”的于永正老师,主张“系统备课,板块备课”的张化万老师,还是提倡“关注预设,抓题眼”的窦桂梅老师,无不突出实效,令人拍案叫绝。
前不久,我听了六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伯牙绝弦》。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看,执教老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教学设计原于文本而超越文本,教学过程具有实效性。《伯牙绝弦》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小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老师把“主旋律”放在了“读”上。全文按教程特点分为三个模块,可以用王崧舟老师的好课“三味观”来评价。第一模块:“文味”,即“语文味”。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以读为本”。教师先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反复复、踏踏实实地一句句地诵读古文。直到读出古文的“韵律”,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古风”,读出古文的“意味”,一句话,读出古文的“语文味”为止,语是语,文是文,学得扎扎实实。第二模块:“情味”,即“人情味”。此时的课堂进入了“语不是语,文不是文”的境界。那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俞伯牙、钟子期两知音生命与生命相互交融产生的激情、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迸出的火花。一个渴望表达,一个企盼倾听,是两个相互需要理解的人在灵魂深处融合成了一个人,伯牙与子期实则成了两个至死不离的一个人的两半。这一感人至深的情景在老师充满智慧的语言、学生充满激情的交流中得以再现。课备至此,它就原于文本而超越文本了。第三模块:“语味”,即“书卷味”。激情过后,返璞归真。即回到文本中来,还原语文之本色,“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悟品读文本。最终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主旨。这堂课的教学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常追求“文以载道”,却原来“道在天成”。文章本是有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每一篇文章中都跳动着作者的脉搏,每一个段落间都流淌着作者的情泉,每一个词语里都闪动着作者的灵慧,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情、意、理的琴弦。教师通过精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心随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再创造,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进而感染学生,创造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才会情感迸发,诗兴大发,实效性的课堂也就水到渠成了。
3.彰显教学风格,凸显教学实效
魏书生说:“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在这一园地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只有那些独具风格的教师才能使这一园地里的“百花”万紫千红。
欧阳修说:“教学之法,本于人性。”我们知道,众多语文教学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其重要一点就在于他们都有自己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不一样”。无论是魏书生自由民主,还是李吉林的情境诱导;无论是于永正的幽默风趣,还是贾志敏的严谨绵密;无论是靳家彦的温婉儒雅,还是窦桂梅的热情似火;也无论是孙双金的情智交融,还是薛法根的疏朗绰约……皆都如此。也正因如此,才使他们摆脱了平庸,享受到了课堂上的“艺术人生”,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让我们欣赏一下窦桂梅老师教授课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当窦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圆明园,感受曾经的繁荣,感受这让世人为之骄傲的伟大的文化史后,她用时间给了大家一个强烈的冲击,“三天时间,八千六百四十个半分钟,这一切都毁于一炬了,这一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窦老师问,却不要孩子们答。她播放了半分钟火烧圆明园的无声画面,这半钟是静寂的,甚至是漫长的,却又是让人深思的!当师生合作读着“圆明园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时,当屏幕再次浮现出圆明园的残桓断壁时,所有人的心是不平静的。窦老师缓缓抬手,慢慢地但又用力地擦拭黑板上的板书,并描述:“仅仅三天,圆明园中……没有了,……没有了……”,此时,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那从文本中产生的情感,已超越了文本产生的情感。窦桂梅老师那热情似火的教学风格在这堂课上彰显得淋漓尽致,她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爱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心灵地旅程。这样突出个性、彰显风格的课堂教学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实效性课堂吗?
语文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这魅力主要来源于个性的再创造。有人说得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记叙文就要像一个动情的散文家,教说明文就要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教议论文就要像一名善辩的演说家,教诗歌就应当有诗人的气质,把诗人的激情与浪漫融化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寻找出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的“与众不同”。这样,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而打造课堂教学的实效魅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而言之,教师应力求在深钻教材、有效备课上多下功夫,使语文课堂走进“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沉重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之境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酿造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之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