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灿
摘要:在信息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宽容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体现了它越来越高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呼吁宗教宽容、文化宽容、政治宽容与社会宽容。同样,宽容心的教育也在当代德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宽容——从对社会的要求到个体必须具备宽容精神,人们已经把宽容作为对现代社会人的基本要求。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宽容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宽容心的培养,阐述了宽容之心在个体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宽容心;道德发展;道德教育;现实意义;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4—0037—04
在当今,无论是民族、国家还是个人,都要面对多元化的信息、文化、思想等。一个国家的昌盛,需要我们拥有宽容的精神去不断地接受并吸取外面世界中的精华。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是这样,对于我们个人,更是需要有宽容之心,这也是促进我们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宽容已为我们更多的人所关注。在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中,“宽容”正成为流行的课题。同时,教育家、心理学家也开始注意到宽容心在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生活方式的不同,引起价值多元化,这是现代道德生活的基本特点。而这一特点要求现代人必须把宽容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态度。宽容心成为了一种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
一、宽容以及宽容心的内涵
“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而美国当代学者迈克尔·沃尔泽(Michal Walzer,1937,)在他的《论宽容》一书中,对宽容的理解注重从人的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他指出:“宽容被理解为一种态度或一种心境,它描述了某些潜在的价值,首先是一种反映16世纪和17世纪宗教宽容起源的潜在价值,它纯粹是为了和平而顺从地接受差异性,人类长年累月地互相残杀,但幸运的是,人瘦马乏,不愿恋战,我们把这种心情称之为宽容。但我们可以追溯到一系列更实质性的容忍。第二种,对待差异性可能采取的态度是被动的、随和的以及无恶意的冷淡:‘兼收并蓄成一统。第三种态度产生于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容忍,对‘那部分人拥有各种权利予以一种原则上的认可,虽然他们以种种默默无闻的方式来实现这些权利。第四种态度表现为对别人的坦率、好奇甚至尊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向别人学习。排列最后的一种态度是积极拥护差异性,以及自然界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这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拥护,抑或是一种具有实用意义的拥护。”沃尔泽把宽容看成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和不同事物的包容的态度或心境。
我国的贺来先生在《宽容意识》里指出:“宽容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所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时所表现的一种成熟通达的美德和境界。”“平凡、‘平淡、‘平易而又‘平和,这就是宽容,它是‘谦逊和‘朴实的。”
《说文解字·冖部、宽》:“屋宽大也。”《尔雅·释言》:“宽,绰也。”郭璞注:“谓宽裕也。”又《诗·卫风·淇奥》毛《传》:“宽能容众。”可见,“宽”本义为屋大或衣物充裕,可引申为度量宏大,能容众。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宽容的界定都有一个共识:宽容是对与自己有别的观点、行为的包容、尊重,是对不同人、不同事进行客观处理或全面评价的基本要求。宽容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道德境界。由此,笔者认为,宽容心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对别人触犯到自己的利益的无意过失不去计较或追究的豁达心理,这是一种豁达有气量的心理品质;另一种是允许或理解他人有不同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的一种包容态度。但同时,宽容是有限度和条件的。“宽容只能用于可宽容之处,能宽容的事必须宽容,而不能宽容的事决不能宽容,不能宽容奥姆真理教,不能宽容奥斯维辛,不能宽容古拉格群岛……宽容它们就是放纵魔鬼,从而使‘宽容的美德最终也与之同归于尽。”宽容之心可以调节人类的行为,以朝有利的方向去发展。所以,宽容心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二、宽容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宽容心是促进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动力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的认识,或者说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是个体人格的核心,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对自我的客观了解与认识,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然而,无论是在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阶段,人们都会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因自我认识的不足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青少年因故步自封,不懂得或不善于对外开放自己,而形成自卑或自负的心理。而这些都会跟封闭自我或不愿意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有很大联系。由此,要增强自我意识,就需要有颗宽容之心去接纳对方的意见,让人家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加强对自身的了解。
罗杰斯现象学理论提出,现象场的关键部分是自我,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直觉模式,包括现象场中区分主格“我”、宾格“我”和所有格“我的”部分。这个自我,实际上是现实的自我,它反映着经验,又影响着经验。相对于现实的“自我”,罗杰斯提出还有“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当个体不能正确地形成自我认知,造成的自卑或自负心理便会在“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影响到个体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我们知道,对自我的评价与认知,可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获得,它将会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要让自我有更快的发展,需放弃封锁自我的心理而开放自我,虚心接受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意见或建议,让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客观地接受“现实的自我”与正确地设定“理想的自我”,使自己有更快更好的进步。而要真正地开放自我,便需要有一种宽容之心,宽容地接受来自周围对自己的批评,珍惜别人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宽容心是个体获得全面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前提,是个体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荀子说:“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荀子·非相》)有宽容之心的人。会让自我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完善,以成就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宽容精神,才能够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2宽容心是消除仇恨心理、嫉妒心理的关键
对于历史上庞涓陷害孙膑、周瑜“即生瑜,何生亮”的心情以及现实中的马加爵事件,我们都不陌生,他们带着或是仇恨或是嫉妒的心理去生活,而使得自己身心疲惫,甚至终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局面让我们看到了缺乏或丧失宽容心给自己或他人所带来的恶果。
从理论上来讲,认知——现象学理论对嫉妒心理的中心论点是强调对嫉妒事件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在发生取向上,认知——现象学理论把已发生的嫉妒
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与它的刺激——评估——反应研究思路一致,它重视对刺激本身如何评估并作出恰当的反应。该理论对嫉妒建立多级评估策略,即原始评估、二级评估和重新评估策略。原始评估即对初遇到某情境时人的主观评价;其次是二级评估,即对相关情境可取代性的评估;再次是重新评估,即对在二级评估中,策略所引入实际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估,看它是成功还是失败,再决定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
从认知——现象学理论对嫉妒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嫉妒的产生是源自我们对情境的评估以及对作出行为所产生效果的再次评估。当我们的评估不适宜或比较狭窄时,我们便会产生嫉妒心理,甚至于做出有害的嫉妒行为。而拥有宽容心,便会让我们的心胸宽广,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某一方面,会全面、客观、大度地看待嫉妒情境,从而做出对己对人有利的情境评估。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位能力与自己不分上下的同学在某次考试中胜过自己,面对这一情境,一个有宽容心的同学,便会首先肯定人家的付出与进步,再全面分析其自身的原因,通过向对方学习、自身的再努力而督促自己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成绩,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他不会去嫉妒对方或怨恨对方,或觉得那是他运气好,从而讽刺挖苦对方。可见宽容心是防止不良嫉妒心理的有利武器。
2004年8月,北京某大学一名22岁的学生郭某,因感情问题与女友段某发生争执,一时冲动而使女友窒息。对于郭某的忏悔,段母表示此事虽然对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是她愿意原谅郭某,并在法庭上为郭求情。那一幕。让所有人动容。正是段母的宽容心、极大的勇气和胸襟,让她把心中的怨气甚至仇恨心理驱赶出去。雨果说:“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就像孔子所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宽容心是一切仇恨、嫉妒的敌人。在仇恨、嫉妒心理致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之时,宽容心是维护和保持身心合一、协调发展的保障。
3宽容心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保障
《庄子·庚桑楚》说:“不能容人者无亲。”一个不能容纳别人的人是没有朋友的。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每个人都会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本身都有一种亲近、接近他人的欲求,即亲和动机。也就是说,个体有与他人结群、交往并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需要。美国社会学家G·霍曼斯(G·Homans)在他的社会交换理论中指出,个体除了有维持生存的物质需要之外,还要有其他一些需要。有的需要是只有他人才能提供的,比如说社会性的需要。他指出。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没有人际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人际交往是个体和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既然人际交往是我们的一种需要,是个体发展的动力,那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自然要处理好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懂得宽容。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势必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不同于自己的人,难免会跟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就需要我们有颗宽容之心,去接纳对方。我们当中不少人因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却不愿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不愿服从他人以及集体,只是强烈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也需要去尊重别人。对别人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或观点予以驳斥,对别人提出的异议不予肯定。殊不知,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只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瘫痪状态,反而得不到尊重,也得不到朋友。没有宽容心的人,在与人的交往道路上自然会很坎坷。
在与人的交往中,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沃尔泽在对宽容的理解中提到,宽容表现为对别人的坦率、好奇甚至尊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向别人学习,同时还积极拥护差异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顺利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主张“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论语·颜渊》)。董仲舒发挥其含义说:“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春秋繁露·仁义法》)孔子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而认定“宽则得众”(《论语·阳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朱熹解释说:“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可见,宽容是缓和和消除矛盾并最终实现人与人融洽相处的重要前提。宽容心的具备是人际交往顺利开展的有利要素,也是必备条件。在我们的道德行为中,它势必会指引我们向良好的行为指标去行动。因为宽容之心,我们会减少仇恨、暴力和偏执。因为宽容心,我们以善良、尊重和理解来对待别人。宽容心不会要求我们停止道德上的评断,而是提醒我们自己在做出某种行为甚至是不道德的行为时,我们该如何去看待事情给我们造成的困扰,从而帮助我们形成真正的道德认知,达到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4宽容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贺来指出:“宽容是维持现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秩序所不可缺少的‘硬性约束条件;是人类所有美德与价值中的‘底线与‘基础。是其他一切美德和价值得以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可见,宽容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一种基本道德素养,是形成其他良好品德的必备要素。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目标,而做好道德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能更好地按社会所规范的要求去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品德的发展程度影响到人的社会化发展程度,品德的发展能加快人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可以说,品德发展是评价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参照系。而宽容心的建立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知道,自我与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两个基本内容,而这两个基本内容的发展与是否拥有宽容心是有紧密的联系的。如前所述,宽容心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与人际交往能力加强的催化剂,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其《人的现代化》一书中,将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0个方面:(1)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意见;(4)注意现在与未来,不拘泥于传统和过去,有可能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作比较客观的取舍;(5)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充满自信心;(6)对未知领域有足够的好奇心,尊重知识;(7)不相信命运;(8)生活具有计划性;(9)重视专门技术;(10)乐于让自己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重的职业。
纵观英克尔斯关于现代人素质的论述。虽然他并没有提到“宽容”,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许多条特征都无不渗透着
宽容的思想。拥有宽容心是现代人具有这些特征的一个前提,如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等,这些素质都必须以宽容为条件,才能真正去接受新的东西,去开阔视野,去尊重并考虑别人的意见。
三、培养宽容心的途径
1树立宽容的榜样,培养宽容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自提出观察学习理论以来,人们对榜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间接地产生学习。要培养个体的宽容心,笔者认为,树立良好的榜样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个体周围亲近的人的宽容榜样,如父母对小孩的影响。
1954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高登·奥尔波特开始探索偏执的根源。在其经典著作《偏见的性质》中发表了结果。奥尔波特的中心思想是,孩子生来就具备宽容或偏执的能力。他们在两者之间的倾向基本上取决于他们有什么样的父母。长大后比较宽容的孩子的家庭一般具备三个条件:强烈的父母之爱和温暖,始终如一的规矩,以及清晰的道德行为榜样。孩子们在这些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偏执就会滋长。奥尔波特解释到:“在—个排外家里抚养长大的孩子们,因为接触随时随地的偏见,对社会关系几乎不会养成一种信任和亲近的看法。因为受到的关爱甚少,所以他们也不会付出关爱。”如果我们真要承担培养有宽容心的孩子的责任,就必须牢记奥尔波特的发现。为小孩树立宽容的榜样,让小孩从成人身上了解宽容,学会宽容。
具体做法,可将自己的生活作为宽容的榜样。孩子学会宽容的最好方法是让他观看和倾听你日常的榜样。因此,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要注意到身边还有一位极具模仿力而未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小孩。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心疼得不得了。于是有的父母就教育孩子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若是打你,你就打他。”这样,孩子不仅在学校不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将来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会受到影响。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奠定基础。
在与孩子的谈话中,也可以讨论关于宽容的话题。如取笑、嘲笑别人的残疾、错误,对人说三道四。辱骂别人好不好?有什么不好?会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接纳他人与自己的差异。在平日里,还可以跟孩子讲讲关于宽容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的主人翁那里学会宽容,为孩子树立—个好榜样。还可以运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引导小孩体验不被他人谅解的痛苦,体验宽容带来的欢乐。
2消除自我中心。克服偏见、嫉妒心理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儿童甚至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意识特别强烈。消除自我中心思想,培养宽容意识,是现在社会势在必行的一个教育目标。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偏见心理,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要了解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自己有别人也有。自己有自己的权利,别人也有别人的权利。在考虑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懂得换位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位思考要求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调整思维角度,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思想情感,以获得较为客观的认识和结论。
另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创造一个独立平等的交往环境,让他们不只是被照顾的对象,同时明白自己也有照顾别人的责任。比如,在大家为小孩过生日的时候,也别忘了让他知道别人也有生日,并学会为父母为别人过生日。
其次,要明白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在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时候,自己也需尊重别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宇宙是无限的,知识也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应该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和真理的局限性,应该懂得与其他真理共存,用其他观点来检点自己。我们需要尊重这种差异性,并接受它,让自己从中体验以前未感受的想法与经验。可通过一些集体游戏、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尊重差异的重要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游戏,如创设在别人与自己的做法、想法不统一的情况下,自己该怎么处理等。
要承认与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包容与自己不同的认识,甚至包容反对自己的意见。正如文学家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这个观点的权利。”
为了培养个体的宽容心,必须让个体化解嫉妒心理。罗素指出:“无论谁要增进人的幸福,就必须增进羡慕情绪,减少嫉妒情绪。”化解嫉妒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正确的比较系统。培根说过,嫉妒总是在人与我的比较中产生的。没有比较的地方就没有嫉妒。比较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比较系统。如果—个人的比较坐标系很小,也就意味着其比较的范围很小,他很自然地会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近距离比较,就容易心生嫉妒。相反,如果—个人的比较系统足够大,则预示着其比较的范围很大。他就会跳出自身的小圈子,在全行业、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远距离比较。由此,其心胸与视野自然就会开阔起来,嫉妒之心就随之消除。可见,消除嫉妒心理,建立宽容意识,可以通过引导个体建立较大的坐标系来实现。让个体或自己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不可能是最优秀的。一方面的强劲,不表示另一方面也应该比人家优秀。而同时,一方面的不如别人,不代表自己各方面也不如人。
3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宽容意识
在培养宽容心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宽容意识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会受某些社会风气的影响,觉得宽容别人就是向对方低头,是软弱的表现,觉得应该要“以牙还牙”,否则自己就会吃亏。其实,这是对宽容精神的误解。宽容不应该被理解为无止境、无原则的,宽容也是建立在是非观念基础之上的。对于违背是非原则的事情或个人,我们不能宽容。真正拥有宽容心的人,是不会在毫无是非观念的情况下对任何事情给予包容的。所以,在建立宽容观念前,需要让大家建立是非观念。要明自在什么情况是可以宽容的,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绝不容忍的。
波普尔曾说:“无限制的容忍必将导致容忍的消失。如果我们把无限制的宽容甚至扩大到那些不宽容者身上,如果我们不准备保卫宽容的社会,使之免遭不宽容者的侵犯,那么宽容者就会被消灭,容忍亦随之不复存在。”宽容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是有价值的。
在儒家思想里面,也是提倡宽容要有限度、要明是非的,它提倡宽容但反对放纵,主张“宽而不纵”(《大戴礼记·曾子立事》)。陆九渊曾说:“近时之言宽仁者则异于是,盖不究宽仁之时,而徒欲为容奸庾慝之地,殆所谓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苟者也。”(《陆九渊》卷五)在他看来“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苟者”是违反宽容原则的。朱熹强调:“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朱子语类》卷一一五)要求人们在懂得宽待别人的同时也应懂得嫉恶如仇、捍卫正义。只有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抑恶扬善,才是真正的宽以待人。
所以,在培养学生或子女的宽容心时,需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情况下该宽容,什么事情不可以宽容。在与学生对某件事情的讨论过程中,让他们懂得道德要求的底线,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是非观念。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袁建华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贺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3]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建育,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4
[5]程工,德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6]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7]黄运明,论宽容在现代道德中的地位[J],河北大学学报,1996,(3):83-85
[8][美]米歇尔·博芭,如何培养孩子的德商(MQ)(顾大僖译)[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9]温祥和,如何克服自我中心意识[N],当代教育报,2003-06-05(10)
[10]罗素,走向幸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1]朱家存,宽容:主题性教育的又一目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19-22
[12]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