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与学校文化整合策略的思考

2009-09-09 05:42王晓波
中小学校长 2009年7期
关键词:资源优化文化整合学校文化

王晓波

[摘要]衡量中小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成败的标准是文化整合。探索中小学校文化整合的实践策略有:以人为本,做好学校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价值引领,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效益优先,突破学校文化整合的关键变量;强项提升,强化学校个性特色的核心能力;继承创新,塑造学校文化建设的持续优化。

[关键词]资源优化;学校文化;文化整合;策略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中小学就学压力加大,学额爆满,学校不堪重负,而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却逐年减少,许多学校都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规模逐年缩减,达不到规模经济办学,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普遍扩大,更多的家庭将资金投入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服务。

为了使教育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许多地区通过撤、并、联等多种方式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优化组合,加快学校的建设进程,使学校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提高办学规模效益,保证学校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所在地区实际,谈谈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与学校文化整合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基本模式

目前,各地区中小学教育资源调整优化的主要模式有:多所小学撤并成一所中心校;多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城区优质名校作为办学母体兼并薄弱学校为分校;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

二、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与学校文化融合面临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并不是人与人、物与物的简单相加,不管哪一种撤并形式,新组建的学校都必须面对学校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教师分流、财产转移、人力资源整合、学校新制度建设、价值观冲突、办学理念不一致等资源调整问题。在精神、制度、物质层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往往最主要最突出的矛盾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根源存在于异质精神文化的矛盾上,主要表现在:

1、个体层面

由于新学校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学校组合而成,教职员工来自不同的学校文化背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价值理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并不会随着学校的合并而立即消失,仍然会对原校区的教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影响。因此,合并之后,原来各校不同的价值理念还会在较长时期内相互碰撞和>中突,来自不同校区的教职工对事关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共识,会出现工作方式上的不协调以及心理上的失衡等问题,从而影响学校领导层的决策质量和效率,降低学校的凝聚力。不同的价值理念在教职工中派生的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学校决策贯彻执行的程度和效果,加大学校实质性融合的难度。

2、组织层面

“强势学校”或合并方内聚力相对较强,具有“强势文化”。“强势文化”如何对待被并方的“弱势文化”?当合并各校原有文化势力相当时,如何协调、整合出新文化?这都是学校合并后文化整合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部分名校和一些薄弱学校合并,双方共同成立一套领导班子,名校将这些薄弱学校挂上某分校的招牌,使之摇身一变转变成为“优质学校”,实际上只是学校品牌转移的做法,重视了合并的形式,而忽视了合并的内涵;重视从实物资源上的学校合并,而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层面的整合,名校对薄弱学校的简单兼并,并不能真正放大优质教育资源。

因此,衡量中小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成败的标准是文化整合。在这一点上,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实验中学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三、中小学教育资源调整与学校文化整合策略思考

1、以人为本,做好学校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

学校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主控着其他资源的价值方向。作为整合学校要把握三大人力资源:优秀校长、和谐师资和社会人脉。

优秀校长是学校中最稀缺的人力资源,也是学校整合成功与否的核心与关键。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中一切资源的主控者,他的才能、品行、学识、追求影响着一所学校特别是新整合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走向。作为一校之长要有前瞻性、时代性、先进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具有战略家的眼光、教育家的风范。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李双利校长是北师大教师培训学院的副院长、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实验中学肖学平校长是特级教师、北师大教育博士,两位校长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能够敏锐地抓住教育的未来走向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机遇,合理地分层授权,把大量的工作分给副手、助手、下属去做,腾出时间来做真正应该由自己做的事:即去构建学校发展宏图,去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去探索教学创新思路,去做自己的研究学问,去创造办学的特色,去构建教师发展的平台,去规划学校的文化,以自身的文化学识和人脉资本引领学校实现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正确地引导师生员工,并且敢于突破和超越环境,突破和超越自己,做到超前规划,超前发展。

高素质的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科学的人才策略是学校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前提和保证。北师大两所附校都十分尊重和关注每一位教职员工的需求和发展,协调教师自身成长目标和学校新文化的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制订学校合理而富有人性化的人力资源政策,从而缓解学校的文化冲突。如,建校之初以稳定为原则,制订以“不公平”逐步实现公平的政策,对原校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则采取优惠激励政策,缓解“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文化冲突。两校不同之处在于引进新毕业教师和骨干教师方面,实验中学从北师大、东北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师大等重点大学引进毕业生80多人,通过公开招聘考试从全国各地引进骨干教师加入新团队,而附属学校则以北师大毕业生为基础,招聘少数骨干教师补充,两校都建立了多维的教师队伍,对原有教师起到“鲶鱼作用”,促进教师队伍迅速成长。

社会人脉是学校获取各种资源的关系网络,而学校在社会人脉中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着学校获取社会资源的时效和数量。获取学校资源需要在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学校在社会人脉中的位置效应。李双利、肖学平校长作为学校人脉的经营者,发挥自身在社会人脉中的影响力,在与政府力量、企业力量、专家力量和社区力量中保持一种恰当的位置关系,预见性地将自己的办学理念等输灌给对学校发展起作用的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等各种人脉,争取人财物的支持,从而调动一切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最终为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奠定基础。

2、价值引领,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真正能长盛

不衰不在于它有多大的物理空间与多少资产,而是在于它有多大的教育空间,是否有一种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存在于师生的脑海与心灵之中,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真正的教育家必须具有广阔的价值视野、丰富的价值意识和卓越的价值领导能力,成为学校灵魂或学校精神的阐述者、体现者、追求者和实现者。

因此,两所附校的校长都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通过教师交流发言、座谈、问卷调查、观察教师的工作实际等途径,全面了解教师的价值取向,不断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反思,形成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能够为利益各方所共同接纳的学校价值观。附属学校确立“示素质教育之范,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办学理念,实验中学确立“培养能够自主发展、实现生命意义的人”的办学理念,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人们的仪表举止到师生的教学方式,构建学校教育价值观,并在已有传统和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建设性的文化,建立起学校文化特别是蕴涵其中教育价值观的战略个性,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效益优先,突破学校文化整合的关键变量

新整合学校开展优质教育,就是要讲求办学效益,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提高办学的质量和办学的社会适应性,以求用最经济的方式,培养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体现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

“教学质量”是两所附校进行文化整合的关键变量,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因此两所附校都做好“树观念、搭平台、抓管理、提实效、促发展”的工作。以先进的教学文化理念来引领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以“专家引领”、“导师制”、“校本教研”等形式为教师团队全方位地提供帮助,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立“校长科学决策;教务创新实施;教研重抓落实: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学有成效”的高效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工作秩序,抓好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实效性;建立教学监控与激励机制,“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个人改变以适应组织、组织调整以适应个人的互动性双向“对话”,使全校教师的目标凝聚成了一股合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4、强项提升,强化学校个性特色的核心能力

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使得当前校际之间的竞争已不单是以教学质量论高下,而是更多地以教育强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教育强项的最终凝练可凸显为文化的个性与特色,文化的个性与特色又成为持续打造教育强项的现实依托,通过文化个性与特色的强化,不断彰显学校的生命力,在更新与转化中促成学校的不断发展。

教育强项包含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人文类等内容。办学方略和办学水平的改进与提高,为教育强项的确立和提高奠定了发展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对学校教育层次、资源信息、师资力量、教学装备、学校环境、文化氛围、教育服务、升学就业等进行评估与比较,从学生家长认知调查得来的数据,确定自身教育强项和特色,有效整合既有的内外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校际资源,以前瞻性、个性化的配置策略为教育强项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保障。如两所附校共同依托北师大的教育资源经常性邀请教育部官员、北师大教育专家学者、全国著名教育家到校开讲座、结对子、课题研究等,提高师资水平;依托北师大平台参与国际性、高层次的艺术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大学或中学名校可以已有的优势或特色影响力为依托,为自己的合作学校打造教育强项奠定高起点的平台;部分学校可以当地丰富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特色教育强项。

5、继承创新,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持续优化

企业在市场推进方面曾经历了“一轴指向”(商品质量)、“二轴指向”(商品质量+营销能力)和“三轴指向”(商品质量+营销能力+文化战略)三个阶段,将文化战略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制高点,是从残酷的市场竞争、无数企业的兴衰中获取的深刻认识。实践表明,名校之为名校,关键即在于它能较为充分地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自觉性和复合性,较为深入地关涉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持之以恒地建基于学校文化的持续优化。

在优化学校文化的具体实践中,应进一步增强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意识和能力,更为充分地发挥学校文化的内外功能。在教育竞争激烈的现时,名校及时地完善自身文化发展战略,适时地对办学思想进行个性化和非线性的定位,有效地将学校战略创新的精神予以释放,真正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务实地健全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突出文化主体的自治与自主,进一步整合学校文化,促成新文化的衍生。善于用战略的眼光审视自身发展目标,在组织结构的调整、规章制度的健全、办学绩效的评估等方面进行持续而全面的统筹,进而有序地提高学校整体执行力。尽可能减少接触最紧密的师生文化所产生的内耗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文化整合的效能,构建丰富、和谐,生动的学校文化。

猜你喜欢
资源优化文化整合学校文化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
多项目背景下电力施工型企业基于关键链技术的资源优化方法研究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利用同课异构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
企业兼并后的文化整合边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