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碧云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苦学为乐学”。有兴趣的学习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促进大脑神经兴奋,使之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记忆达到最佳状态。当学生带着兴趣学习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潜在的智力和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
二、质疑问难,培育创新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分析《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范进,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甚至还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样一个女婿,谁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营造氛围,发展创新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一个浓厚的适合创新教育的氛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具备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氛围。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在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蕴涵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无穷生机,教师要尽力给予学生创新的土壤,播撒创新的种子,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