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寄托

2020-04-14 04:57汪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屠户官吏蒲松龄

汪洋

正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所言:“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志异》中近500个故事都是有寄托的。那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狼》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呢?

一般认为,《狼》嘲讽了狼的贪婪、凶狠与狡诈,赞美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同时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不少教师用书采用这样的观点。

笔者以为以上观点与文本的实际情况不符,也流于肤浅。

从文本来看,小说的确嘲讽了狼的贪婪、凶狠与狡诈,但是说“赞美了屠户机智的斗争精神”实在是与文本不符。

从文本来看,全文并没有叙述屠户使用计谋对付狼的行为。当屠户遇到两狼“坠行”甚远时,他“投以骨”。这是本能的自保行为,谈不上机智。而“两狼并驱如故”时,“屠大窘”,害怕狼前后夹击,不知该怎么办。此时,他正好看见田野中的柴草堆,就“奔倚其下”,跑了过去。很明显,屠户并非想好了杀狼之术而把狼引过去,这是本能地逃跑躲避。表面上看,屠户背倚柴草堆,占据了有利地形,避免了“前后受其敌”,实际上如果两狼一齐猛扑,屠户也就没有了退路。从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屠夫处处被动,所有行為都是本能的自保,谈不上使用智谋。

第4自然段描写了屠户杀狼的过程。从这一过程来看,屠户杀狼用的是勇力而非智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表明屠户杀死前面一只狼后正想离开,能杀死第二只狼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偶然的“转视积薪后”。“乃悟前狼假寐”表明屠户是后知后觉的,杀掉两只狼后才明白狼的诡计。从杀狼过程来看,屠户的成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屠户暴起后,未能劈中狼,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如果屠户稍有犹豫,“暴起”的时间迟了一会,打洞的狼就有可能打洞成功,与诱敌的狼前后夹击,那么屠户能否战胜狼也就很难说了。勇力和运气使屠户成功杀狼,保全了自己。

从故事情节来看,说文本赞美了屠户的勇敢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说赞美了屠户的机智实在是难以从文本中找依据。

从文本来看,屠户的勇敢也并非主动的勇敢,而是在情急之下“逼”出来的求生本能。倘若狼满足于“剩骨”,屠户就不会有杀狼的勇猛;倘若屠户的“弛担持刀”能震慑住狼,同样也不会有屠户杀狼的勇猛。当狼“眈眈相向”时,屠户明白不是狼死就是他亡,于是求生的本能让他“暴起”,刀劈两狼。屠户的勇敢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勇”。

联系文本的出处《聊斋志异·狼三则》和《聊斋志异》,我们可以认为对《狼》主旨的一般性解读流于肤浅。

从《狼三则》和《聊斋志异》来看,文本中的狼是有象征内涵的,蒲松龄正是借狼的象征内涵来寄托情怀的。

本文是《狼三则》中的第二则。第一则叙述了狼因吃屠户挂在树上的肉,而被钩肉的铁钩刺死的故事。第三则叙述了狼企图用爪子抓躲在苫房里的屠户而被屠户用刀割破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狼皮里吹气,最后狼被吹得浑身膨胀而死的故事。第一则故事中的狼因贪婪而死,第二则中的狼因狡诈而死,第三则因凶残而死。不难发现,这三则故事有三个共同点:都是狼主动攻击屠户,但都以屠户的胜利告终;屠户都是凭借求生的本能战胜了狼;运气站在屠户这一边,屠户的胜利都有一定的偶然性。

蒲松龄在《狼三则》中仅仅是在写狼的贪婪、狡诈、凶残吗?《狼三则》是动物小说,动物小说大都在折射人类社会。《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小说几乎都是如此。那么《狼》是否就是折射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呢?结合《聊斋志异》来看,这个观点失于笼统。

根据《聊斋志异》的主旨以及《聊斋志异》中另一篇关于狼的小说《梦狼》,我们可以认为,《狼》所折射的是封建时代“官虎吏狼”的本性。

我们一般认为“刺贪刺虐”是《聊斋志异》主旨,在小说中“贪”和“虐”大致可分为两类:世道人心之“贪虐”和鱼肉百姓的封建官吏之“贪虐”。《狼三则》中狼的贪婪、狡诈、凶残正好可以象征鱼肉百姓的封建官吏的“贪虐”。联系到《梦狼》,我们更有理由这样认为。《梦狼》中作者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感慨“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蒲松龄在《梦狼》中直接把鱼肉百姓的封建官吏写成贪婪、狡诈、凶狠的猛虎豺狼,在《狼三则》中用狼和屠户的故事写狼的贪婪、狡诈、凶狠。显然,《梦狼》和《狼三则》在主题上形成互文。因而我们认为,《狼》中贪婪、狡诈的狼象征了封建官吏的“豺狼”本性。那么屠户就是底层民众的象征。《狼》嘲讽了狼的贪婪、凶狠与狡诈的观点是就事论事,没有注意到狼的象征内涵而难免肤浅。同样,狼象征了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观点也是过于笼统,有些肤浅。

《狼三则》中最后一句“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往往被误读为人的恶毒甚于狼。这是未能理解狼和屠户的象征内涵的错误认识。这里的“残”不是词语本意的凶残、残暴。三则故事中的屠户都是被动方,都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而杀狼。真正贪婪而凶残的是想吃人的狼。根据三个故事的整体情节和狼与屠户的象征内涵,这里的“残”可以理解为被生存欲望激发起来的屠户职业本能。屠户每天为生存而“残忍”地杀猪。同样,为了生存,为了不被狼吃掉,屠户也可以“残忍”地杀狼。

正如前文所述,《狼三则》中三个故事的共同点是都是狼主动攻击屠户,但都以屠户的胜利告终;屠户都是凭借求生的本能战胜了狼;运气站在屠户这一边,屠户的胜利都有一定的偶然性。蒲松龄在这些共同的情节中寄托了什么呢?他是想借这三个故事告诉人们,贪婪、狡诈、凶狠的封建官吏虽然表面强大,但终究不会有好下场;人们只须要有求生的本能,就可以战胜豺狼一般的封建官吏;上天有眼,正义必胜,运气一定会垂青正义的一方。作者通过对“官虎吏狼”的嘲讽,寄予人们反抗的精神——面对“官虎吏狼”,人们要抛弃软弱,放弃幻想,仅仅凭借生存本能就能战而胜之。

[作者通联: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屠户官吏蒲松龄
月夜下的逆袭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道法自然——王佑学山水写生画展”
聪明的官吏
蒲松龄
一钱斩吏
张屠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从历史文献看唐代官吏管理制度
蒲松龄隐诗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