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无效性现象探因

2009-09-01 09:03田永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怀古班级课堂教学

田永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但反观眼下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无效低耗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思考这些现象的成因,可能更有利于我们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心中无数

相当多的老师在授课时未能认真研究教学计划和要求,未能认真钻研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而是照搬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照搬外来的教案;无视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视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这就导致了授课时照本宣科,不看对象,随意而为。或大而无当,或空洞乏味,以致每堂课都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样一些不着边际的废话。

心中无数是指对教材内容无数——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哪些地方学生学习有困难。对教学要求无数——本节课重点应让学生学习什么,哪些地方可以取舍。对学生无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哪些是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必须指导。对课堂无数——缺乏对课堂教学中的应急机智,缺少对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方案。因此,虽然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没有收获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只能是无效的教学。所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先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二、目中无人

这里的“人”是指班级的全体学生,授课者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要考虑到班级的整体水平,又要考虑到班级的个体差异。但是,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授课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考虑实际效果。或兴之所至,海阔天空;或提问不断,名曰“互动”,但“教学不是大师的表演”(钟启泉语)。还有的只照顾班级优秀学生,而未能照顾班级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好的学生,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而差的学生,由于达不到老师预设标准,故要么弃之不问,要么一问即被当断,教师缺少倾听,缺乏耐心。因此,教师当然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投向了优秀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另一部分的学生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所以,我们在授课时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既是班级优秀学生,也是班级学习困难的学生;既要考虑到身心活跃的学生,也要考虑到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既要考虑到性别差异,还要考虑到性格差异、基础差异,甚至还要考虑到班级前后排的差异。既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也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习计划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参与。

因此,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就是基于此而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是基于“目中有人”而形成的。钟启泉教授认为: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无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就是无效的教学,所以要从“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

三、导入无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唤起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以此引人入胜,渐入佳境。但是相当多的教师不注意“开场白”直接进入“主题”,诸如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节课或请将课本翻到第几页。还有的是导入语的设计与内容毫无关系,教师或讲故事,或说笑话,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但气氛是活跃了,但活跃的气氛跟课堂教学内容毫无关系,只是表面热闹而已。导入语的设计要精彩恰当,或介绍背景,或抛出问题,或明确学习目标,或从旧知引入,或进行比较。例如:在讲授《阿房宫赋》时可以设计如下导入语:“杜牧和苏洵对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在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可以设计这一导语:“同是怀古,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的情怀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等等。

四、提问失当

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缺乏针对性、科学性、阶梯性、启发性。结果问的问题要么是大而无当,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答题。要么是浅显易懂,无须动脑,让学生索然无味。例如,我们曾在一节课中听到有一位教师在讲授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便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时间、地点的景物?这样一道题,学生只要读了词的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便知,问得过于无聊。而下面的内容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学习本词后,比较一下本词和毛泽东其他词的风格?这一个问题对于高一学生就显得艰深,难以回答了。以致课堂出现了“冷场”。因此,问要有问的价值,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即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本身一定要有启发性,不要提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提浅了不容易引起学生重视,提深了,启发不了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问题的难度要求,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地进行提问,知道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问题。提问也是一种艺术,教师的提问要设置好角度、难度、梯度、深度、广度,包括提问的对象,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在紧张而有趣的思维活动中去寻找答案,获得新知识。

五、互动失当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对话互动。但有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形式,流于肤浅,失之调控,形如放羊,没有效果。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高谈阔论,指向不明。如小组讨论,只要同学一提出问题,不管问题质量如何,不管问题与文本内容有没有关联,也不管有无讨论的必要,动辄小组讨论:谈感悟,说收获,不着边际,曲解文本,争吵喧哗,一人发言,数人搭腔;不懂得倾听,不懂得尊重,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这种貌似热闹的小组活动实质是一种散漫无序,空洞无物的泡沫教学。看似美丽,却是浪费时间,无实在内容,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真正的“互动”应该是指向文本,有探究的价值,能引起师生共同的兴趣,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怀古班级课堂教学
班级“无课日”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竹叶沟怀古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裴怀古的“诚”字诀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