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2009-08-28 09:09周文瑜李克银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工作人格

周文瑜 李克银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讲授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德育工作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认为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沟通情感,激励进取,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达到教育氛围的和谐性,才能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情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把握学生情感。

2.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情感。人格尊严是情感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感情;才能意识到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区分不同性质的情感对教育不同的反作用;才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与其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学生学习、品行差异性的根源。

3.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情感。有位教育家曾说过:鼓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以恰当的方式对他们予以肯定;当然还要注意批评性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委婉的批评效果往往优于直截了当的批评。

4.运用教育体态,传递教育情感。教师的眼、手、头等是表达无声教育体态语言的重要器官。教师以其整体的由内而外的综合素质所显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吸引学生,内化其所授知识和所提要求,密切师生情感,在和谐中求得发展。

二、旁敲侧击,点到为止,起到“点睛”“点石”之功效

在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我感到有时一言不发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有时简练、精辟,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却能达到点击要害、点石成金之功能。这要求教师注重:

1.点的基础。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充分准确了解的基础上。

2.点的对象。往往是不遵守纪律,不爱学习的学生。

3.点的时间。要把握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时机。

4.点的技巧。充分运用体态的“无声语言”和简练精辟的有声语言相结合,旁敲侧击,点到为止,点中要害,做到“软点”与“硬点”的结合。

三、心灵感悟,自觉自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悟”就是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授知识和所提要求的心灵感悟、心领神会,达到自我校正、自觉自省和自我教育。其过程是:在教师教育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渐悟、顿悟到觉悟,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这要求教师:

1.给学生一个“悟”的时空。凡事不能也不必要说得太白,德育工作者对某人某事的心理、想法或行为不必要让学生摸得一清二楚,让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言行点化,“先做后学,且缓说破”。留给学生一个感悟的时空和余地。否则,“水至清则无鱼”。

2.给学生设置“悟”的悬念。

四、严而有度、掌握分寸与火候,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更是如此。教师作为教育者与学生作为被教育者,两个独立的平等的人格之间,只有坚持适度原则,无论是做人的要求、学习的要求、生活的要求都应适度,这样的要求、规则或制度才可能是有效的、可行的。“适度教育”管理水平非一日之功,需要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经验,厚积而薄发。“适度教育”给学生一个带有一定约束的自由发展空间,在不越轨、不出格的状态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

“情感教育、点化教育、悟性教育、适度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灵活运用的,其中,情感沟通和感悟人生事理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点化教育”和“适度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它们共同贯穿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融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外,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德育工作人格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