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例谈

2009-08-19 03:12蔡叶青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新授糖水课堂练习

蔡叶青

课堂练习是新授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多注重新授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对课堂练习的设计与处理,致使比较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练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现结合几个课堂练习的案例加以分析。

一、要强化,更要完善

一次调研,听一位教师教学“工程问题”。教学时,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在比较中发现工作总量还可以用单位“1”表示,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巩固练习,气氛异常活跃,练习效果看起来不错。但课后下面这道题的调研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完需要1/2小时,乙单独打完需要1/3小时。两人合打,几小时可打完这份稿件?全班50个学生竟有40多人列式为:1÷(1/2+1/3)=6/5(小时)。

问题出在哪里?回顾整堂课的练习,题中所出现的工作效率都是用几分之一表示的,学生不自觉地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势,认为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因此,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时认为1/2和1/3就是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

新授结束后,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强化所学知识,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学生无需作太多思考,只需机械模仿就可以解题,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思维上的惰性,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如果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在练习环节再增加这一问题: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完需要2小时,乙单独打完需要3小时,两人合打,几小时可打完这份稿件?使这一题和上述问题组成一组对比题,就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工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总量,一般情况下用分数表示,有时也可以用整数表示,这样可使学生对工作效率有比较完善的认识。这样做,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思维水平,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学会自我提醒,形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和意识,从而逐步获得“从错误中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二、要讲解,更要倾听

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相关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杯糖水,糖与水的比是1:10,喝掉一半后,糖与水的比是()。

A.1:10

B.1:5

C.无法确定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B或C,选择A的学生只有几个。于是该教师便开始讲解:这杯糖水喝掉一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因此糖与水的比还是1:10,应该选A。教师看到有的学生仍一头雾水,就又举一例,比如2克糖加在20克水中,水喝掉一半剩10克,糖喝掉一半剩1克,糖与水的比还是1:10。部分学生似有所悟,可仍有学生感到疑惑。

客观地说,教师的讲解由抽象到具体,可谓通俗易懂,但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感到疑惑?难道是学生真的对比的基本性质不理解?课后,我对出错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选B的学生说:“原来是10份,喝掉一半,还剩5份,不是1:5吗?”我说:“喝掉的是什么?”生:“是水呀!”我说:“糖不也溶解在水里被喝掉了?”生:“原来是这样啊!我以为糖没被喝掉。”选C的学生说:“老师,我记得我们喝糖水时是越喝越甜,因此我认为C是正确的。”我说:“我们平时喝的糖水,糖在杯子里没有充分溶解,因此越喝越甜,而这题里糖与水的比是1:10,说明糖水是均匀的。”生:“那这样就应该选A。”显然,选B的学生将“糖水”错误理解为“糖”与“水”是分离的,选C的学生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的思维障碍各不相同,而教师却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学生错误的原因,一讲了之。

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不够严密,引发争议甚至完全错误都是有可能的,这些情况正是学生思维水平的真实反映。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根据自己的认识,一厢情愿地讲解,学生却并不领情,致使讲解费时低效。因此,教师如能注意倾听学生解题中的困惑,甚至错误的想法,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在思维的障碍处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无论练习的设计,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应立足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练”出实效。

猜你喜欢
新授糖水课堂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趣说“糖水不等式”
下火秘方 荔枝核糖水
《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Story time)教学设计及意图
在广东,有糖水的夏天才算真正的夏天
泽兰多糖水提工艺的优化
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刍议初中英语常态高效课堂之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