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文言文

2009-08-19 03:12曾庆华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义项

曾庆华

不少学生经常提到文言文难学。的确,跟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是难学些。现代文起码都认识字,文意也能大体看懂。文言文就不一样了,因为相隔的年代久远,词汇和语法与现代汉语相差较大。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困难。那么,学习文言文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把钥匙,只要掌握了它,就能打开一切古籍之门?

应该说,这样的万能钥匙是不存在的,但学习文言文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

一、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的文言实词是关键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特别是文言实词十分必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重点掌握“安、被”等一百二十个常用的文言实词。这一百二十个文言实词,不仅是高考文言文考试命题的根据,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在确定某一实词义项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这就给学习文言文增加了难度。

例如:“被”这个词,在文言文中至少有五种以上的意义。

(1)被子: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2)覆盖:凝霜被野草(阮籍《咏怀》)

(3)遭受: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司马迁《报任安书》)

(4)表被动(介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5)通“披”: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

这些义项都是“被”字在文言文中常用的义项,应结合课文熟记。需要指出的是,不是多义词中所有的义项都要熟记,只有常用的义项才要熟记下来。在高一至高三的教材中,每篇文言文后面的练习,都列出了不少多义词,只要注意梳理积累,就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

此外,学习文言实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在古今异义的问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分辨不清。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也有少量的双音节词;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我们既不能把双音节词拆开来理解,更不能把文言文中单音同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比如,文言文中的“可以”、“以为”、“非常”、“夫人”、“虽然”、“于是”、“其实”、“所以”、“无论”、“妻子”、“祖父”、“故事”、“交通”、“中国”、“山东”、“结束”、“婚姻”、“行李”等双音节词(短语),都跟现代汉语的意思完全不同,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应该用心体会,并注意积累。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类古今异义词是单音节词。这类词的古今意义相差甚远。如“购”在文言文中是“重金收买”,“悬赏征求”,和现代汉语中的“购买”完全不同;“访”在上古是“咨询”、“征求意见”,跟现代汉语的“访问”有所不同;“去”在文言文是“离开”、“距离”,跟现代汉语中“到……地方去”、“往”迥然不同。这类词的意义在一般的现代汉语辞书中是无法查到的。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且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或许,这会对你的文言文学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只要立足课本,熟读课文,勤查字典,并注意梳理积累,就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还要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根据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以、则、之”等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所谓用法,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该词在文段中的意义;二是该词在文段中的词性与作用。比如“其”字,它的用法主要是作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或者他的(他们的),还可以作副词(表推测、估计、反问)和连词(表选择或者假设)。那么,怎样来学习文言虚词呢?

(一)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义为认为,是动词(实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中的“以”,意为“将”、“把”,是介词(虚词)。所以,阅读文言文,头脑中要有词分虚实的概念。因为判明了词性才能正确理解文意。

(二)辨明用法。

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402字,有23处用“而”作连词。“而”贯穿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其用法可归纳为五种:“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又“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同学们可以以课本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为依据,结合课本例句加以理解,举一反三,辨析用法。

(三)巧借位置。

同一个虚词在不相同的位置,其作用是不相同的,用法也不一样。如“之”字,用在动词之后,一般作代词(作《师说》以贻之);用在主谓之间或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作助词(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两名词之间,一般作动词(辍耕之垄上)。另外,像“其”“焉”“也”“乎”“以”等虚词,也可以借助位置来辨析其用法。

与实词相比,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难以把握,因此要熟读课文,增强语感,多做练习,注意积累,逐步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三、要了解一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建筑手段。掌握一点文言文语法知识,将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含有“使宾语怎样”。动词中的不及物动词常用作使动用法,形容词也常用作使动用法,名词比较少见。例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鸿门宴》)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3)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使……为王)(《鸿门宴》)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因此,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一般来说,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一定用作使动或意动用法。

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漂亮)(《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狮说》)

3.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一般是用作主语,如果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用作主语,那就只能用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大体上包括三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处所或工具。例如: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表示比喻)(《过秦论》)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另外,名词用作动词,或者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也比较常见,大家可以参阅相关的语法书。

(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和倒装句。在这里侧重说说宾语前置。

宾语一般是放在谓语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放在谓语动词之前,这就是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它一般包括三种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在安)大王来何操?(操何)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常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未之有也(未有之)

(三)用“是”“之”“实”复指的宾语常提前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非亲人,惟依德)

现代汉语中“唯你是问”“唯利是图”便是这种句式的残留。

如果我们重视了以上三个方面,特别是注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的文言实词,就一定能大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甚至可以说,那就真正掌握了开启文言文大门的万能钥匙。著名语言学家、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说:“如果我们有计划的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也就基本上解决了阅读古书词汇方面的困难。”这是完全正确的。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义项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Enhanced Precision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