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贞兰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这一理念在课堂讨论中能否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关键是教师的组织。
关键词:组织讨论
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已有好几年了,在这些年的生物教学工作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新旧教材的根本区别在于:新教材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教材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要集中表现在每单元中都安排实验探究、讨论、调查、观察、游戏等活动。在平时教师的互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有个共同的毛病——目标导向不强。具体表现为: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甚至全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但漫无边际,费时低效。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导向,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发言积极,就是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出现这样的场面,关键是教师的组织准备不到位引起的。那么,怎样组织好讨论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
1、教师在讨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预先将本节教学提纲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提纲预习。在课本上作批注、标记并质疑。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更有层次性思考,为后面授课讨论奠定理论基础。如:在讲《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时,笔者把下面提纲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预习:①消化系统由哪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由哪些器官组成,各自有什么功能?②龋齿是怎样形成的?③什么是酶,有什么作用?④食物消化方式有哪两种?分别举例说明。⑤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⑥营养成分是如何吸收的?再进行教学,后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组讨论下面问题:①老人经常对小孩说,吃糖饼太多,牙齿烂得快。你认为有道理吗?②亲朋好友聚会,心情舒畅,越吃越香,为什么?③有肝病的人,为什么一见肥肉就腻了?④人发烧时,为什么不想吃东西?⑤怎样正确使用加酶洗衣粉?这样一来,使本来纷繁复杂、枯燥无味的内容显得条理清晰,学起来轻松愉快,并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前要预见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事,如为防止讨论中出现冷场,在课外先个别布置几个学生重点发言,提出具体要求;为能即兴解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课前先在学生中摸摸底,和学生一起参加野外实习,了解学生可能要质疑的内容。如:有的学生提出“树桩上的年轮为什么南边比北边宽大?”“温室中生长的树木有没有年轮?”“秋天,在芒果园中发现芒果树有些枝条被缠上铁线或在树皮上切了一刀,这是怎么回事?”“克隆多利羊是雌性还是雄性?”“如果将人的细胞核与牛的细胞质融合会是怎样?”等问题,教师可事先通过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找到答案。
2、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讨论的进程
学生讨论离题时,教师要将讨论引向主题,及时纠偏;学生讨论面过宽时,教师要向学生指出讨论的重点。如:在《酿制酒酿》中,有学生看到“蒸熟的糯米”,兴奋得会把话题引到“糯米甜酒”的味道、颜色、价钱,甚至联系到壮族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三月三歌圩盛况等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糯米,用别的米行吗?”“糯米为什么要蒸熟?”“冷却为什么要用冷开水,而不能用自来水?”“所用器具为什么要认真清洗?”等问题上。
3、教师在讨论中要及时引导
学生在讨论中喜欢钻牛角尖,常因为坚持自己的某个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如:有些学生面对一些采集来的叶标本,为区分哪些是单叶、哪些是复叶而争论不休,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播放区分单、复叶方法的内容,并用实物(如杨树树叶、蚕豆复叶)对比解释,最后让学生根据区分依据辨认采集标本中的单叶和复叶。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
在野外实习和课堂讨论中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如:“松树的叶为什么是针状”“叶片上面的颜色怎么比背面深?”“秋天到了,有些叶片为什么变红、变黄,甚至脱落?”“狮虎兽是怎么回事?虎狮兽又是什么?”“不是说猫与老鼠不共戴天吗?而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老猫当妈咪哺乳小老鼠呢?”“有些鸡蛋能孵出小鸡,而有些鸡蛋则不能,为什么?”等等。教师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挑一些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得出结论。其他问题可作为课后思考题,指导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去释疑,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紧扣本节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引到教学内容中来,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