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 宇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2006年8月第1版)中收录了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其中有一段原文如下:
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注释把其中“潜蹑”一词解释为“即潜伏之意”。其实,这种解释并不准确,“潜蹑”与“潜伏”有本质的区别。
蹑,形声字,从足,聂声。本义为有意识地踩踏,即《说文》所谓“蹑,蹈也”。后引申为跟随、追赶,如“蹑风”(追逐疾风)、“蹑逐”(追逐),《聊斋志异·促织》中有“蹑迹披求”。在追随时,为了不打草惊蛇,常需放轻脚步,踮起脚尖走路,所以“蹑”字有时也有悄悄地、放轻脚步走的意思,如“蹑足”(放轻脚步走)、“蹑跟”(高提脚跟而以脚尖轻步行走)、“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此外,成语中还有“蹑足潜踪”一词,表示轻挪脚步,隐蔽行踪,使人不易察觉。“潜蹑”早就存在,如《宋史》:“俟夜,人持短兵,潜蹑其后。”《明史》:“官军不敢击,潜蹑贼后,馘良民为功,土兵虐尤甚。”清人朱彝尊词:“第一相思,是床东袜划,暗尘潜蹑。”
可见,“蹑”虽然有“潜”的意思,但潜蹑者本身却是要活动的,而“潜伏”则不然。“潜伏”意为隐藏、埋伏,“潜伏”者由于深恐被别人发觉,所以到达设伏位置后必须隐藏不动,这一点与潜蹑者的追踪跟进显然不同。如《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中华大帝国》“太阳出来了,潜伏的战士们一动不动,全身上下都是土的颜色,即便是一最苛刻的人去看,也只能看到一些土坷垃。”《龙兄虎弟》:“就如同狩猎的狼一样有着耐心,静静地潜伏着一动不动。”
从上下文来看,“肺炎”这位不速之客,可以“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甚至在广场的东面还可以“明目张胆地走动”,显然不是潜伏者所为。所以这个“潜蹑”应该解释为轻挪脚步,隐蔽行踪,使人不易察觉。上海译文出版社《最后一片叶子》此句译作“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正可与沪教版相雠校,而证“潜伏”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