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锋
调整备课思路
教师要调整备课思路,把数学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数学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是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的必要前提。要改变只信数学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目标意识,它的最大特点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数学问题情景赋予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数学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尝试的数学情景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数学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要注意的是一直倡导的“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数学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在学生身上大做文章。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维模式。例如,在教数系的发展时,设计不够减、开不尽的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急于求解,从而学习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这是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讲“两点的距离”概念前,先提出问题:“上海到广州,坐轮船路程为1 690 km,乘火车路程为1 81l km,坐飞机的路程只有1 200 km。”接着问:“为什么坐飞机路程最短?这是因为水路、陆路受水情、地形的限制较大,常常弯曲行驶,而坐飞机一般来说是沿着直线方向飞行的,因此路程最短,从而得到两点之间以连结两点的线段为最短。”
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致力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这是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的重要方面。课堂主要是师生两类角色进行互动的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相当被动的,他们大部分时间用于听、看、读和写。教师教,学生学,课堂上不能节外生枝。传统的课堂言语行为绝大部分为“回答”教师问题,或面向教师“提问”,对其他学生观点提出“异议”的言语行为比重很少。教师的角色为专制型,往往将其意念强施于学生,以证明教师能控制班级、树立和维持权威和信心。教师依靠外在压力来刺激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从学生那里得到优越感和权力感。教学实践证明: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分享理解、体验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活动空间,由教师“一言堂”转向学生全面操作。例如“有理数乘方”一课教学中,可以改变过去教师的那种开门见山点题法,而是有意识地设置一个过程,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学生动手实践折纸游戏并回答:一张l mm厚的硬纸片对折一次有多厚?对折两次有多厚?对折三次呢?猜想一张1 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厚?导出惊人的结果:一张1 mm厚的纸片对折20次后大约有10 000 m,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唤醒主动性,开发创造性,获取操作悟性。同时,通过角色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结构紧凑,师生间情感融洽,整个班级形成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氛围。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