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燕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其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这样才便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对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也可以指教材。因此,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鲁洁教授指出:“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一根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与创造。”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流作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应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
二、对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定义为校园、课本,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因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较低。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为孩子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在“寻找秋天的小秘密”活动中,一位教师选择了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结合孩子们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如有些孩子在草坪上捡来了破塑料袋、纸屑等废旧物品,于是,“找秋天”变成“保护和打扮秋姑娘”的活动。教师鼓励孩子们拾起草坪上的垃圾,并按质地进行归类,组织孩子们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废旧物品”。孩子们讨论非常热烈,想出很多方法并进行尝试,有的学生进行剪贴,把它们装饰成美丽的图画,有的同学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有的同学则尝试用火烧、用土埋、用水溶。尽管他们的尝试或失败或成功,但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秋天的季节特征,还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还活跃了思路,学会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三、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我们知道,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而对问题的陈述表达往往是个性化的。教师要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允许他们敢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有位教师在教学《我来做市长》一课,当教师组织学生辩论“小学生该不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一问题时,一位学生就认为:“参与权虽然是儿童的四大权利之一,但事实上很多部门他们根本就不理睬儿童所反映的问题,更不要说采纳我们的建议了。比如我们小区常常受到附近浴室的污染,我们就曾经向有关部门反映过这种情况,结果根本就没有用。”面对这一学生的困惑,这位教者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反映的情况的确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接着又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因为我们反映的问题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就放弃我们的参与权呢?通过进一步讨论学生终于弄清了: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我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至于遇到向刚才那位学生所说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继续向上级部门反映,相信问题会得到解决的。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要适时指导、引发他们进行思考,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
综合上述,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种格局的学习环境,以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与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好奇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学得”,在课外实践中“习得”,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